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3年02月《小康▪财智》
  栏目:特别策划
世界上不存在零风险的理财产品

★文 /《小康·财智》记者 吴洁

  
 
  股市、楼市投资前景不明朗的情况下,银行理财产品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收益率而受到市场青睐,抢去其他投资品风头。然而,即便这样的银行理财产品就没有风险吗?
  
  “零风险”似乎成为了中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一个特色,在很多投资者眼中似乎认为只要购买理财产品就可以获得无风险的收益,因此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成为了奇货可居的商品,但是事实告诉我们“风险是存在的,而且收益与风险永远成正比。”
  
  稳健不等于一本万利
  小博(化名)是一位外企白领,理财意识很强的她从很早就开始买基金、炒股票,“银行理财这种看上去旱涝保收的(产品),我当然也会选择”。小博在2010年买了工商银行发售的“高净值客户专属理财产品”第一期,该产品预期年化收益率6%,于2012年1月30日到期。
  “当时没想太多,就觉得这么大的银行发行的产品一定没有问题,肯定亏不了,就投了20万,结果到去年赎回的时候,没想到不仅没有收益,本金也只剩下16.7万左右了。”小博懊恼地告诉记者。
  其实除了工行,中信、平安、兴业等多家银行近期也纷纷爆出类似的理财产品亏损的消息,这让许多投资者不能相信,纷纷大呼“理财产品也不是一本万利的呀!”
  然而,当我们研究这些亏损的理财产品时,不难发现,亏损的理财产品大都是与股票、汇率、基金、大宗商品等高风险资产挂钩。
  以小博购买的工行PZ1001产品为例,这款产品通过信托投资计划投资于权益类及固定收益类投资工具,包括上市公司股票、开放式基金、混合基金及新股申购、债券等。而2010年初至2011年末,A股市场正踏上了一条曲折下跌的道路,这款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理财产品实在回天乏力。
  “一方面可以归咎于市场状况不佳,但是投资者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对于投资标的物缺乏了解才是导致风险的最重要原因。”中信银行分行张经理对记者表示。
  小博亦承认,当初买这款产品的时候,收益率6%也不算很高,觉得放在银行很安心,而且柜台的销售人员一再保证银行理财产品很稳健,所以自己才放心地把钱投了进去。对于产品资金投向哪确实不太在意。
  小博回忆道,近年来自己也没少购买理财产品,风险评估部分都只是简单回答几个问题,签署的合同更是冗长繁复,充满了专业词汇,自己毫无精力真正阅读,而一旁的理财经理则反复强调产品的收益和稳健性,回答自己的问题往往顾左右而言他,一直催促自己尽快签合同了事,“这钱放银行就跟定期存款一样,您还有什么担心的呢?”小博表示,这是销售人员最常强调的话。
  
  “国际品牌”也有风险
  如果说小博的吃亏是在于对银行天然的信赖的话,林先生的故事则告诉我们不要盲目崇拜银行的“国际品牌”,他们的产品也是有风险的。
  林先生告诉记者,自己是2007年下半年买的汇丰银行的QDII产品。“我自己也是炒股票的,当时A股大盘已涨到5000多点,我也赚了几百万元,觉得风险已经比较大,就从股票账户里取了1000万元买基金。”另外,林先生平时业务繁忙,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去做其他的投资理财。
  之所以买基金产品,是因为林先生觉得基金投资稳健,能更好地规避市场风险。林先生没有选择国内的基金产品,而是选择了汇丰银行的基金产品。他觉得,像汇丰银行这样的国际大品牌,在投资理财方面肯定有更专业的团队,有经验也更有保障。
  在购买理财产品之前,汇丰银行的工作人员给他作了介绍,包括公司的各类理财产品,让林先生填写“风险取向问卷”等。最终的结论是:林先生的投资风险取向是平衡型,在风险投资取向中居中,并分析称,这一类型的投资者乐意以一个较高程度的风险去换取中长期(约5年)胜过存款的回报潜力,比“谨慎型”投资者能接受更大的资产市值波幅。“当时我觉得,如果基金亏20%还是能接受的。”林先生说。
  最终,林先生选择购买了汇丰银行的两只QDII产品:汇丰中国股票基金和霸菱香港中国基金,投资比例为3:7。从两只基金产品的宣传资料来看,过往投资收益也比较诱人,其中汇丰中国股票基金前5年累计回报为329.9%,霸菱香港中国基金更是达到414.2%。
  然而,随着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接连爆发,全球股市出现连续暴跌,两只基金的净值连续下跌。“最惨的时候,1000万的本金只剩下300多万,到现在也只有500万元左右。”面对净值的不断缩水,林先生是进退两难了。
  实际上,由于两只基金均按美元计算,因此,林先生最先承担的是汇率变化带来的风险。林先生记得,2007年下半年购买基金时,1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中间价在7.6元左右。而目前1美元兑人民币的汇率中间价是6.3元左右,至今光是汇率变化带来的损失就将近18%。
  
  越另类越有风险
  风险往往来自于这样的无知和经验主义,相信很多人在签订理财产品协议时,都会被要求抄上这样一句话,大意为本人已经知晓其风险,后果自负等等。然而,又有多少投资者真正了解自己购买的产品的风险到底如何呢?特别是现在出现的一些另类理财产品,你真的了解吗?
  记者就看到一个例子,最近金字火腿旗下的一款产品被工行打包成了理财产品,发行总规模为2亿元。目前在售的最贵的产品为7.0kg巴玛艺术家黑蹄发酵火腿,售价为15888元,对于其投资价值,金字火腿提供的市场预期数据,18个月到期后,组合A的市场价值将上升到26888元/份,上升8.47%;组合B市场价值将上升到26744元/份,上升9.21%。如果以认购价计算,购买组合A和组合B,市场价值将分别上升10.5%和11.28%。这意味着预期年化收益率极可能会到达7%。
  如此高预期回报率确实诱人,但业内人士却告诉记者,在2011浙江农业博览会,一条巴玛火腿的最高价格达到15888元,时隔一年,价格一分没涨,如此看来,其一年半时间,价值上涨7%实难达到。
  金字火腿去年前三季度主营业务收入仅为1.3亿元,2011年全年也只有1.7亿元。而此次理财产品的标的巴玛火腿实现销售额只有941万元,本次2亿元的理财产品规模实际已超出其一年的营收。
  我们不难理解,金字火腿的理财产品行权方式的实物行权,等同于销售火腿。虽然火腿可能不会升值,但比起近期闹得风风火火的华夏银行血本无归的理财产品,我想工行的这只产品到期无法兑付的话,至少还可以抱着火腿回家好好品尝。
  由此可见还有多少理财产品存在未知风险?
  
  抽文
  
  多家银行近期也纷纷爆出类似的理财产品亏损的消息,这让许多投资者不能相信,纷纷大呼“理财产品也不是一本万利的呀!”
  
  
《小康•财智》2013年第02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3-02-19


2013年01月(《小康▪财智》)


2013年02月(《小康▪财智》)


2013年03月(《小康▪财智》)


2013年04月(《小康▪财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