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2年08月《小康》
  栏目:财经
逐鹿海洋:规划后的“争夺”混战

★文 /《小康》记者 曹伟

  
 
  海洋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不到一万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57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9.7%。但海洋产业同质化、临港产业园区重复布局、恶性竞争正成为困扰当前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六月份刚刚成立的三沙市,正在开始编制海洋功能区划、海洋经济规划、海洋环境保护规划,这是最新宣布开掘海洋经济的地级市。国家海洋局局长刘赐贵7月初专程前往海南,向当地官员承诺将从海洋产业发展、规划区划等十个方面对三沙市给予政策支持。
  此前不久,由财政部和国家海洋局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示范的通知》中,明确对发展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展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区域进行财政支持。山东、青岛、浙江、宁波、福建、厦门、广东、深圳等地出现在专项资金扶持的名单中。
  海洋经济由点到面,全面开花,而各地的竞争也越趋激烈。
  
  不同区位的“蓝色”博弈
  在6月结束的浙江省党代会上,浙江省委书记赵洪祝提出,要将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要把舟山群岛新区打造为高端海洋产业和重大建设平台。官方数据显示,浙江省今年在海洋经济方面的投资将达1800亿元,他们的目标是到2015年,示范区海洋生产总值约达7000亿元,要占到浙江全省GDP的16%。
  在浙江发力海洋经济的同时,山东半岛的蓝色经济区亦开始攻城掠地。
  2012年初,山东设立了总规模达300亿元人民币的蓝色经济区产业投资基金,用市场化的方式开始对海洋产业进行投资,首期规模80亿元人民币。山东省发改委一位官员向《小康》记者预计,通过市场化运作,在未来8到10年间半岛蓝色经济区固定资产投资将超过32万亿元,蓝色产业基金将成为这批庞大资金的重要投融资途径之一。
  跟山东隔渤海相望的天津市,则利用国家战略新区—滨海新区的政策、区位、智力等优势,将发展重点放在了金融和研究方面。《小康》记者从天津市海洋局了解到,今年天津将进一步加快建设海洋金融创新基地,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渤海基地工程、亚太区域海洋仪器检测评价中心、国家海洋博物馆等重点项目也在稳步推进。
  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却是最后一个成为国家级“海洋经济试点省份”。
  “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和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才是广东的海洋经济未来核心竞争力所在。”据知情人士透露,“这和广东未来产业转型升级不谋而合。”据广东省规划,到2015年,广东省海洋生产总值将达到1.5万亿元。
  多位专家分析指出,山东突出蓝色半岛经济区整体发展,浙江利用突出港口航运和海岛开发,发展港航强省以带动经济社会发展,广东更重视的是综合开发和区域合作。通过比较可以看出,相对于鲁浙粤等地对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定位,同样作为沿海省份的辽宁、河北、江苏等省制定的“面向大海”规划,更多的是突出“沿海经济”。
  “沿海经济与海洋经济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表示,“沿海经济主要是借助和依托区位优势在陆地上发展经济,是相对于内陆地区的经济而言的。依靠临海,产业高度聚集,利用港口和海运成本低的优势,从而发展相关产业。而海洋经济则更多的是利用海洋资源优势发展经济。它根据开发区域与海岸线的距离,分为近海开发、远海开发和深海开发。例如:渔业、滨海旅游、深海养殖等方面。”
  借国家升级海洋战略之机,沿海各省份纷纷借船出海。江苏大力进行政策探索、产业布局,2011年该省沿海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4%,达8262.7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河北省党代会则提出,要把东部沿海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把环绕京津的潜能充分释放出来。
  这点也体现在辽宁的沿海开发规划布局之中。“凭借大连这一东北亚航运中心的优势,辽宁把便于在沿海发展的钢铁、石化等产业转移到沿海,优化沿海和腹地的产业结构。”肖金成指着地图向记者表示,“从目前全国经济形势来看,产业结构调整已到关键时期,大力促进陆海联动、实现陆海互补是非常必要的。”
  在海洋经济发展方面,环渤海经济区与东南沿海省份相比明显有优势。
  据中国海洋大学金融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殷克东分析,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促进了海洋产业尤其是海洋第三产业近年来的高速发展。环渤海区域内产业结构门类齐全,船舶工业、海洋油气开发业、海洋工程产业以及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了产业积聚效应,海洋装备制造业优势尤为明显。位于东南沿海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则把发展海洋经济的意义与“对台交往”挂钩,厦门市市委书记于伟国曾向《小康》记者表示,厦门就是要利用海西经济区的优势,成为对接台商的大舞台。
  就在今年7月,《上海市海洋发展“十二五”规划》也获得批准实施,该市将依靠港口优势,继续保持国内国家航运中心的头把交椅。而处于西部大开发政策“关怀”下、海岸线长度位于全国第六的广西,则依靠《广西海洋产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发挥北部湾经济区“陆海组合”的资源优势,计划到2020年把广西建设成为“海洋强省”。
  从北至南,从东到西,在国家一系列政策支持下,沿海地区已连成“蓝色经济带”。各省市区正围绕海洋这一资源做进一步的谋篇布局,但在地方政府追赶海洋经济态势下,海域行政区域界线缺失的潜在矛盾浮出水面,海域使用和岛屿归属纠纷屡有发生。
  
  产业、港口、海域界的“争夺”战
  海洋产业带尚未成形之际,争夺首先在产业项目比拼中显现。
  今年5月24日,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宝钢和武钢筹备多年的广东湛江和广西防城港千万吨级钢铁基地项目正式获批。早在2005年,为优化产业布局,国家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对大批钢企外迁进行引导。沿海地区对于钢铁等产业的“热衷”,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各地区背后的角力。
  不只是对高附加值产业项目的争夺,对于港口定位的抢占更是“水深火热”。
  一位长期从事临港经济的专家就指出,虽说国家现在只批复了四个国家航运中心(上海、大连、天津、厦门),并对彼此定位和分工进行了明确区分,但由于港口具有物流、装备等产业要素,注定了彼此间竞争的长期存在,其他港口觊觎、比拼、争夺“国际航运中心”的动作频频。
  在海岸线上,辽宁、天津、河北、山东的港口都在大兴土木,并各自提出了雄心勃勃的港口发展规划,对于未来将达到年货物吞吐量进行了展望。据不完全统计,该地区已有港口数量超过40个,沿海城市几乎一城一港。同时,产业转移导致中西部地区对港口需求的上升,亦成为环渤海各省市角逐的重点。
  对于港口资源的争夺,进一步导致了临港工业的结构趋同。
  据宁波市发展规划研究院的一份课题报告显示,目前宁波市与上海、广州、天津、大连、青岛等国内港口城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临港工业发展规划,特别是石化、钢铁、修造船产业和上下游发展定位方面显示出趋同化。长三角范围的产业趋同化比例更高,苏沪产业趋同率超过86%,浙沪产业趋同率超过90%。
  而在环渤海地区,这种同质化的竞争同样存在。
  业内专家表示,港口的争夺已演变成为港口的无序建设,一些中小港口出台的优惠政策正在变得五花八门,若加上在建及待建的港口,供需将进一步失衡。
  近日更有媒体报道指出,由于一直未对沿海省份间划定海域行政区域界线,11个沿海省(区、市)间屡次发生海域使用和岛屿归属纠纷。国家海洋局人士说,海域勘界技术上不是难题,海域外业调查和资料分析两年内就已全部完成。之所以一再拖延,最大的原因在于部分涉界省、县对划界方案互不相让、僵持不下。
  实际上,我国10年前就已部署开展首次国内海上行政区域划界。按照原定计划,这一工作要在2005年完成,但延期7年后仍未完成。目前为止,国务院批准了辽冀、辽鲁、冀鲁、津冀北线、津冀南线、闽粤、粤桂、粤琼等8条省际线和8个省(区、市)的县际线。在县际间海域勘界方面,只有江苏和广东少数几条县际线未完成划界。但在省际间海域勘界方面,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和上海5省(市)对毗邻海域的四条划界方案互不相让,涉界双方一直未签订协议书。
  有分析指出,地方经济割据的现实使各地加速开发港口资源,结构不合理、局部产能过剩的弊端开始显现,重复建设、无序竞争、资源浪费的弊端有增无减。唯有通过合作开发、资源整合等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共赢。
  
  海洋开发应该设立“红线”
  十年前,国家对于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远不如现在。
  “我记得很清楚,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于海洋经济提到了一句话,‘实施海洋开发’。就这一句话让海洋局上下欢呼雀跃。”一直从事海洋经济研究的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曹忠祥博士对五年前的场景仍历历在目。
  时至今日,海洋生产总值从2001年的不到一万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57万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达到9.7%。但面对目前海岸线被各省区市“发展规划”全覆盖的局面,多位专家在接受《小康》记者采访时都表示了担忧。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经济分会秘书长韩立民认为,海洋产业同质化、临港产业园区重复布局、恶性竞争等是困扰当前我国海洋经济的主要问题。
  曹忠祥则进一步表示,就目前的海洋经济发展现状来看,存在如产业层次较低、低端无序等问题,同时海洋传统产业在海洋经济中的比重还是偏高。发达国家和地区海洋经济科技进步贡献率达80%左右,而我国仅有30%,这说明我国海洋经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粗放阶段。
  另据今年五月发布的《中国海洋经济蓝皮书》显示,我国传统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新兴产业比重较低,尚未形成规模。
  根据数据显示,中国围海造地用海确权面积在2007年就已经达到540平方公里,这个数字接近新加坡的国土面积。
  当谈到我国“蓝色国土”的保护和可持续性发展,专家也都纷纷指出,当前我国沿海重工业布局,与国际上对重化工普遍实行的集中布局、集中整治原则相悖;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薄弱地区上马重化工项目,增加了环境压力;重化工产业临近环境敏感区,时刻威胁原生态安全;缺乏规划和统筹协调,布局不合理造成公众环境需求与环境形势间矛盾加剧;产业同构,导致重复建设与恶性竞争。
  “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国家有关部门近些年已颁布实施了一系列法律条文,而地方政府也应该在法律和政策指导下进一步建立适合本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环保规范,以便更好地保证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曹忠祥提醒,“切勿再重走陆地经济发展,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子。”
  海洋产业效率和整体素质不高,突出表现为海洋科技水平较低,海洋高科技人才匮乏。中国海洋大学金融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殷克东说:“海洋经济发展需要海洋科技的大力支持,但是目前我国海洋产业多以资源开发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海洋科技支撑能力不足,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海洋科技对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约为35%左右。在西方一些国家,这个数据高达50%〜60%,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
  “应尽快开展近海调查与科学评价,否则势必造成开发利用没有底线。”一位从事多年海洋发展研究的学者向《小康》记者表示,“应该像保护耕地一样,设置海岸线开发和海洋资源利用的‘红线’,绝对不能突破。”
  
  10000
  在中国1.8万公里海岸线中,有接近1万公里已经人工化了,人工化海岸超过了一半。这个数字,20年前还不到10%
 
 
  《小康》2012年第08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2-08-16


2012年01月(《小康》)


2012年02月(《小康》)


2012年03月(《小康》)


2012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