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1年12月《小康》
  栏目:国际
中美大学生的一次深度碰撞

★文 /冯薇

 
交流平台
 
嘉宾演讲
 
精英面对面
 
  对中美经济前景是否乐观?美国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如何?当遭遇“陌生人跌倒、落水、车祸”时中美青年选择是否一致⋯⋯在斯坦福中美学生论坛上,我们得到了坦诚而有趣的回答
  
  初冬,在北京大学正大国际中心二楼,一场年轻人的宴会正在谈笑声中上演,主角是分别来自中国和美国的40名青年。
  作为斯坦福中美学生论坛(Forum for America/Chinese Exchange at Stanford,简称FACES)2011年的代表,40名来自中美各大高校的学生聚集北大,参加FACES今年的“On Common Ground”北京会议。每年,FACES会从中美高校中分别选择20名学生代表,中国以北大、清华等高校为主,美国以斯坦福、哈佛、耶鲁、伯克利等大学为主,在4月于斯坦福大学召开会议,讨论国际热点话题;同年11月,这40名代表会移师中国分会,再次相聚。他们给这样的“一期两会”起了一个名字:“On Common Ground”。
  每次的“On Common Ground”,除代表之间的专题研讨外,学生们也会邀请学术界、政界、商界、媒体等领域的杰出人士做演讲,美国前总统布什、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都曾作为演讲嘉宾出席FACES会议。今年的北大“On Common Ground”上,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求是《小康》杂志社长舒富民、厚朴投资董事长方风雷等均在会上为学生代表做了演讲。
  
  FACES,充满故事的一群人
  FACES的发起者杰西卡·陈·维斯博士,是有华人血统的美国人,耶鲁大学政治学助理教授。2001年,身为斯坦福大学本科生的她作为交换学生在北京学习。时年4月1日,“南海撞机”事件发生,震惊中美。围绕“南海撞机”的“谁是谁非”,中美两国政府、媒体、民众爆发了大规模的争论、猜疑和冲突,两国关系一度如箭在弦、一触即发。用FACES人的话说,杰西卡就是在“对中美之间相互猜忌产生的高度紧张关系感到失望”后,于2003年回到斯坦福大学,并与“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创立了FACES。FACES人认为:通过沟通,建立起相互的信任和了解,是中美之间获得和平与繁荣的唯一途径。这也是他们创立FACES并为之努力的目标。
  有着类似故事的不止创始人杰西卡一位。FACES总会活动策划副主席、斯坦福大学公共政策专业大二本科生、19岁的中国女孩Cathy则因为和美国男友的一次争论决定投身FACES的工作。两年前,Cathy问自己的美国男友,“如果有一天,中国和美国打起仗来,我们站在了各自祖国的那一边,你会向我开枪吗”。一场小情侣间的争论,在半开玩笑的前提下,伴着中美两国关系的严肃话题,就此展开。最终,以Cathy“命令”男友“你一定不能向我开枪!”而告终。一年后,她决定加入FACES。
  而斯坦福大学学生舒夷白,追溯起她加入FACES的源头,甚至要从她的中学时代说起。高中毕业时,舒夷白在浙江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做志愿者,接待国外来浙大访问的大学教授和学生。在与其中一些学生和教授交流后,舒夷白发现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国的认识停留在一种肤浅的刻板印象中,比如东西便宜、人多。而他们对于中国的政治和文化更是认识很少,小到对于中国的食物和厕所,大到媒体和言论自由,虽然来访者一直抱着谦逊礼貌的态度,骨子里却有一种以美国价值观判断后自然而然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并不能帮助他们理解中国的许多思维和处事方式。舒夷白还记得,当年有位教授告诉她,在她的家乡,很多人以为中国还停留在抛弃女婴和裹小脚的年代。
  “然而,在短暂的接触后,他们很快对于许多事物的看法有了改观。即使根本看法并没有改变,也纠正了不少之前的刻板印象。而更多的人则是意识到中国之大和复杂,以及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样的了解,是获得尊重,并进行沟通和对话的第一步。” 舒夷白说,正是从担任志愿者这件事中,她意识到简单接触所带来的巨大能量。“虽然交流时免不了各自据理力争,不过这也促成了更多对话,也就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合作的空间。这样的机会对于双方的改变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样的影响对于中国和美国都是良性的。” 在舒夷白看来,FACES 的意义正在于此——提供一种接触的可能。于是,进入斯坦福大学后,她成了FACES的一员。
  
  经济是首要话题
  “文明古国”、“发展中国家”是美国代表们对中国的一致认知,而中国近年来在社会经济等诸多方面的高速发展是美国青年热议的话题。
  《纽约时报》北京分社实习生乔纳森·凯曼是接受《小康》记者采访的第一位美国代表,同在媒体行业工作使我们有了很多共同话题。毕业于瓦萨学院的乔纳森是土生土长的“纽约客”,但是他讲话时不时会冒出字正腔圆的中文,看上去非常享受目前在北京的生活。在探讨中美两国的经济问题时,乔纳森对中国身处世界经济的低迷甚至衰退的浪潮中“逆风而上”保持稳定增长表示出了赞赏和钦佩。出生于加州湾区、今年刚刚毕业于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并获得政治学和中国研究学双学位的菲利浦·布什在回答“对中国经济前景的看法”时表示,现今中国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经历着任何一个经济体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的负面问题,比如污染,又比如房地产泡沫。在他看来,中国政府正积极努力改善这些问题。而中国的高速发展将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近期发生的“占领华尔街”事件被多国主流媒体评价为“美国民众,尤其是年轻人对国家经济前景的悲观和对政府经济政策的失望”。但是,在此次FACES的采访中,超过70%的美国代表表达了对美国经济的长期乐观态度。在被问到“对美国经济前景的看法”时,菲利浦首先用一句坚定的“我们会复苏”表现出了信心,他认为“虽然没法像中国一样每年增长10%”,但总统奥巴马正积极致力于从政策等方面改善经济,他相信美国经济最终会迎来复苏的一天。来自纽约的乔纳森也表示出了对美国经济复苏充满信心。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经济学大三学生安茉莉认为目前美国经济所暴露的问题会使美国政府和美国人“不得不”反思经济政策和改变生活方式,而她相信这会使美国经济最终走向复兴。安茉莉毕业后将成为美国国务院外事官。
  当然,也有一些担忧的声音,主要来自于就业方面。华盛顿特区乔治城大学的大三学生彼得·纳尔森明年将要面临就业,在他的脸上能看出些许悲观。他提到现在不少美国年轻人希望在中国就业。他的中国朋友、来自墨尔本大学的张浩则对两国的经济前景充满信心。
  
  社会,差异中寻找共通
  如果说关于经济话题,双方代表所持的观点是类似的话,那么在社会领域,差异则是比较明显的。在我们的讨论中,不可避免地涉及到一些沉重的社会话题。在我们给受访代表的调查问卷中,引起最激烈讨论的是一道关于“当陌生人落水、老年人摔跤、儿童遭遇车祸等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第一反应”的题目。结果表明,几乎全部美国代表的选择都集中在“立刻救助”和“立刻报警”两项;而中国代表偏向于“确认自己处境安全时再救助或报警”,并且很少有选择“立刻救助”的。针对这一问题的交谈中,一些美国代表随即提到了最近在中国发生的“小悦悦事件”等引起广泛争议的“见死不救”事件,他们通过中国的各门户网络和微博、推特等社交网站了解这些事件的最新发展。来自阿拉巴马的安茉莉说:她对诸如此类的“见死不救”难以理解,“很难想象”会发生这种情况,并表示不论在美国还是中国,她的第一反应都会是“立即救助”。
  另一道关于“对两国媒体的评价”的题目,有75%的美国代表认为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是“非常客观”或“基本客观”的,而超过90%的美国代表认为中国媒体对美国的报道“不客观”或“非常不客观”。反观中国代表,80%以上认为美国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基本客观”,而认为中国媒体对美国的报道“基本客观”和“不客观”的人各占一半。
  在与两国代表的交谈中我们发现,双方青年在流行文化中有不少共同话题。姚明、张艺谋等体育和文艺名人被双方代表多次提及。微博、推特、脸谱等社交网站已超越传统媒体,成为大家直接了解彼此国家的最主要途径。
  
  未来,我们将走向何方
  在FACES北京会议的宴会上,我们看到的是用流利甚至带着浓重美国腔的英语神态自若地与美国代表谈笑风生的中国年轻人。他们与美国青年热烈地讨论着政治、经济的话题,抒发着自己的见解,也不避讳触及中国存在的社会问题。他们脸上的真诚、自信和开放正是现今中国面对世界的态度。关于中美关系,两国的年轻人都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和评价。来自加州的菲利浦的解读是:中美是两个不同的国家,争议总会存在,但依然会成为“好朋友”。美国海军学院经济学专业大三学生格雷德·佩翁正在做朝鲜半岛经济融合模型的独立研究,他认为即使经历了金融危机,美国依然是“世界头号发达国家”,尽管两国在军事、人权等诸多问题上立场不同、存在分歧,但基于双方广泛的共同利益,战略合作伙伴的关系不会改变。
  中国不但有辉煌的古代文明,也在努力创造着更加有魅力的现代文明。中国不欢迎“一味贬低”,也不接受“过度吹捧”。中美两国的青年需要更多的FACES,而中国期待更多双理智的眼睛,将热忱的关注和客观的视角投向这片在风浪中探索前行的热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1-12-02


2011年01月(《小康》)


2011年02月(《小康》)


2011年03月(《小康》)


2011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