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1年12月《小康》
  栏目:封面故事
一个中国家庭的2011流水账

★文 /《小康》记者 鄂璠

       最低工资上涨了,个税降了;教育账单上涨了,医药账单减少了;物价仍在涨,房价还不跌。一个普通家庭2011年的流水账背后,诠释着中国居民2011年的悲喜曲线图   
  11月18日,陈丽华从报纸上看到“武汉市中心城区月最低工资从900元上调至1100元”的消息后,兴奋地给老公打了个电话,“下个月,我又能多赚200元了!”
  在做了18年家庭主妇后, 47岁的陈丽华又开始努力工作了,虽然她拿到的只是武汉市最低工资,但她说,“对于我和我的家庭来说,今年都是不寻常的。”
  工资与物价的赛跑
  因为十多年没有出去工作了,再加上家里还有4位老人需要照顾,陈丽华重新“回归”社会的时候,没有去做曾引以为豪的老本行——记者,而选择了一份相对轻松的工作——超市收银员。
  9月8日,陈丽华开始上班,感觉有些新鲜。回家后,她给北京的好友李红打了个电话,得意地向好友“汇报”自己的求职经历,没想到,换来的却是好友的一句,“你疯了吧?”被泼了一盆凉水的陈丽华只得不停地向朋友抱怨,“钱都不够花的。”“送孩子出国几乎掏空了家里的所有积蓄。”“去一趟超市两三百就没了,买个菜都要好几十。”
  在电话另一端,李红则羡慕地说,“比起我,你的生活简直就是天堂啊!在北京奋斗了十多年,我还没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呢,孩子都读初三了,还和她奶奶挤一张床。”两个40多岁的女人在话筒两端不住地叹气。
  电视中的新闻正在播报,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结果: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其增速比CPI增幅为2.1个百分点。两位持不同论点的专家正在讨论,“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有没有跑赢CPI。”
  陈丽华不会和闺密李红讨论增长的速度,她忧心的是远在大洋彼岸的儿子有没有钱花。5年前,陈丽华所在的武汉市还是一座收入不高,消费也不高,无论穷富都可怡然自得的宜居城市。陈丽华的老公张晨在武汉市的一家金融企业做中层干部,当时月入就近万元,尽管孩子的教育每月都要花掉张晨近一半工资,但一家三口的生活还算富足。
  物价上涨是从“吃喝”开始的。武汉人喜欢在外面“过早”(方言,吃早点),儿子小的时候,陈丽华每天都带孩子在外面吃早点,热干面、豆皮、面窝。几年间,一碗热干面的价钱,从1元涨到1.2元再涨到2元、3元;一份豆皮的价钱,从1元涨到了3元、5元;一碗牛肉粉的价钱,从2元、3元涨到了8元。2009年,武汉成了“亚洲高消费城市”,物价的上涨速度加快了,而收入却增长缓慢,“收入都被物价吞食了”。
  苹果贵了,橘子贵了,连葵花籽也都涨价了,生活在各个城市中和陈丽华一样的居民们,都对身边正在上涨的物价抱怨不已。2011年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最新的调查显示,物价在最近三年来一直处于最受公众关注焦点问题的前三位中。
  减税了,开心却不满足
  陈丽华有记账的习惯,在她家的记账本上,除了一串串枯燥的数字外,还画着许多可爱的小头像,“买到物美价廉的东西,或者遇到节余较多的月份,我就在本子上画一个夸张的大笑脸;如果哪个月超支了,或者买了用处不大的物品,我就会画一个垂头丧气的表情,提醒自己和家里人注意。”陈丽华解释说。
  今年因为儿子出国,陈丽华和张晨花了不少钱,从1月到8月的记账本上,每个月份前面都被陈丽华画上了大大的哭脸。直到9月,家庭记账本才由“阴”转“晴”。
  谈及原因,快言快语的陈丽华一下子提起了精神,“终于减税了,这是今年让我最开心的事情之一。” 2011年,在反复争论中通过的个税法修正案,将个税起征点提高到3500元。这意味着2011年约有6000万人将不再需要缴纳个税,更多的工薪阶层享受到了个税改革带来的优惠。
  9月1日,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正式实施。陈丽华算了下,老公每个月可以少交480元的个税,省下来的钱加上她的收入,正好够4位老人的看病买药钱。
  今年的药价明显下降了很多,陈丽华父母和张晨父亲的身体都比较健康,几乎没得过什么大病,只有张晨母亲的身体不太好,每个月都要去医院看病,“婆婆是70岁以上的老人,所以看病只需要自己掏15%的钱,一般情况下,挂号是内科3元,中医病房4元,急诊4元,专家号7至8元,大多数时候,婆婆挂个内科号就可以了,至于打针、开药,现在医院对医生给患者开药的数量和价格都有限制,把平时吃的高血压、心脏病药都开齐了,自费部分也不会超过40元。”
  陈丽华说,婆婆每个月花费最高的,是吃保健品的费用。“婆婆每个月都要吃3瓶壳寡糖,每瓶300多元,刚开始公公不让婆婆吃,说是花费太高,但常和婆婆一起锻炼身体的阿姨们都吃,老两口为此没少闹意见。”为让老人高兴,陈丽华两口子承担了每月上千元的保健品费用。
  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个税减免,给陈丽华的家庭带来了明显的变化,但是陈丽华和同事们聊天时发现,周围的人们感觉生活压力仍然很大。
  央行对2011年第3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报告则显示,居民收入增速趋缓,当期收入感受指数50.3%,较上季回落1.8个百分点。居民未来收入信心指数54.3%,较上季回落1个百分点,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仍不乐观。
  贵不贵?12万教育支出
  2011年,最让陈丽华一家难忘的,是他们的儿子亮亮终于长大成人了。
  10月30日这天,陈丽华的记账本上的支出记录一下子多了起来:小白菜2元,土豆2元,大白菜1.5元,黄豆芽2.5元,五香干子4.5元,胡萝卜2元,豆腐2元,鲜蘑菇5元,鲜香菇9元,一只西装鸡28元,半只盐水鸭19元,半斤金牌肘子24元,六只火龙果29元,一个8寸蛋糕138元……那天,陈丽华一共花了近300元。
  “这些都是儿子最喜欢吃的。”陈丽华说,亮亮在国内的时候,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姑姑、舅舅、姨妈等一大家子人每年都要一起给他过生日。但是三个月前,儿子独自踏上了前往美国的求学之路。
  亮亮中考那年,距离省重点高中的正式录取分数线差了几分,但他可以享受“限分数、限人数、限钱数”的“三限生”政策,“为了孩子的前途,我们一咬牙,拿出3万元交了赞助费,为孩子选择了一所好学校。”
  但进入高中后不久,亮亮迷恋上了网络,随后开始厌学,甚至逃课。“除了每学期1000元左右的学费外,我们还为孩子报了各种一对一的培优班,一小时学费为100~200元不等,一次性缴费都要上万元,课余时间,儿子学钢琴的花费也是一小时100元,并且每周都要上课。这些花费都‘打水漂’了。”陈丽华无奈地说。
  年初,亮亮突然提出来要退学,然后出国读书,“我不喜欢国内的教育环境。”
  思考了多日后,陈丽华和张晨认真地和儿子谈了一次话,最终同意了孩子的选择。“第一年的学费就花了12万,还给他办了一张信用卡作为日常零花钱来源,我们在国内为他还款,他一到美国就买了新的电脑和手机,保守估算,一年的生活费也要在3万左右。”陈丽华说,这12万学费,成为今年最大的一笔支出。
  亮亮出国后,陈丽华才产生了找工作的念头。
  10月30日那天,亮亮在视频中看到了全家人的欢乐。家里来了不少亲戚,“亮亮不在家,但家里也要有这个氛围,我们开着电脑,聊着QQ,在视频中让儿子听到了我们为他唱的生日歌。”
  大多数像陈丽华一样的中产者家庭,正面临着教育支出的严重压力,由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郭明磊牵头的课题《武汉市居民家庭教育开支及教育负担状况的调查报告》显示,教育开支已占到了被调查家庭可支配收入的1/3左右。超过40%的家庭感到教育开支的负担有些沉重。
  但是,每一个家庭仍在为未来的幸福而奋斗。11月18日是张晨的生日,一大早,他就收到儿子发来的短信:“祝老爸生日快乐,永远年轻!给您讲个笑话,两个五毛结婚了,他们以为能永远一块了,谁知道通货膨胀了,他们变成一块二了。一人在国外,我知道了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我一定努力学习,请老爸放心!下周四是感恩节,我会准时骚扰您和老妈。”
  这则中国式笑话和美国式节日混搭在一起,让陈丽华又欢喜又忧伤。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人物均为化名)

 
编辑:翎翾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1-12-01


2011年01月(《小康》)


2011年02月(《小康》)


2011年03月(《小康》)


2011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