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1年07月《小康▪财智》
  栏目:财智生活
微软老总与798的“缘份”

★文 /《小康•财智》记者 晁珊珊

  
 
  他的中国“征程”从香港全球最大的律师事务所Baker Mckenzie,一路过关斩将到微软中国区副总裁,现在他把自己的企业孵化器安置在了798“缘分”画廊的家里,康如松说他悟到了汉字“念”的含义,专心“做”今天的事,而非犹豫地停留在“想”。
  
  康如松(David Ben Kay)的中国缘分:
  1971年在丹佛大学正式接触中文
  1977年至1980年在台湾大学学习中文
  1983年考入加州洛杉矶大学法学院学习中国法律
  1986年至1989年,在香港全球最大的律师事务所Baker Mckenzie工作
  1989年至2003年先后在北京办事处的几家律师事务所工作
  2003年跳槽到微软公司,担任微软中国区副总裁,主管法律及公司事务部
  2008年在北京798艺术区创办缘分画廊
  
  只够三个人并排行走的798七星东街,两旁的画廊、餐厅和各色创意小店已然被罗列成了图书馆里的图书,能不能找到“缘分”,那要看你和他的缘分。
  他是前微软中国区副总裁,现在“缘分”画廊的董事长,康如松。
  耳钉淡蓝、手链藕荷、天蓝色POLO衫早已被身体改造得极其贴合,57岁的康如松,商业化的谈吐里点缀着先锋艺术的小细节。
 
  这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啊?
  康如松从小就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外交家,那时候他住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州,邻居是一个叫欧玛的德国老太太,一放学,康如松就到欧玛家学德语。“我小时候对一切跟外国有关的东西都特别感兴趣。”他经常穿着很古怪的外国衣服,模仿着外国人的口音说英语。除了德语,他还学了希伯来语和法语。
  高中时候的一次陶瓷艺术课,康如松准备完成一篇有关陶瓷釉的报告。他走进图书馆,发现跟China有关的书籍整整布满了一面墙。他把书架最上面装帧精美的两本厚书拿下来,它们是中国《易经》的英文译本。翻开书,他发现这两本英文译本完全不同。“我当时非常惊讶,语言这个东西真的太有意思了,同一本书为什么会随便翻译?”那个时候康如松下了决心,一定要把中文弄明白。
  他开始到离家不远的一所大学学习中文,一次,他的中文老师给他看了一段中国录像。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国文革时期毛主席的演讲,当时正值美国越战期间,“可以说那个时候的美国不是一个很团结的国家。”他看到天安门前人山人海,所有人都穿一样的衣服,拿着同一本书,“我那时对中国国情完全不了解,我觉得他们怎么会那么团结?这是一个怎样的国家啊?”
  康如松梦想着有一天能到中国,亲眼看看这个国家。
  高中毕业,他选择了美国东北部中文专业很好的布朗大学。“中文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很难,跟学其他语言不一样,其他语言可能学一年之后,听、说、读都没有问题,因为可以很容易查字典。但是中文就不一样,虽然中文的语法很简单,但是说起来很难,声调和英文没有任何关系,甚至识字连中国人自己都觉得很难。”
  即便如此,康如松却越学越有兴趣,大学毕业以后,他决定到加州伯克莱大学研究院继续学中文,康如松在寻找一切能够来中国的机会。
  他决定到台湾大学留学,“那个时候美国人不能来中国,所以我只能先去台湾。后来我就想,应该走什么样的途径到大陆来呢?”他找到一个即将跟中国合作的商业学院学习MBA,他们给康如松免费的学费,条件是让他陪一个老师来中国,参加和中国外贸学院的交流活动。这个一石二鸟的好机会可把康如松乐坏了。
  1980年,康如松实现了来中国的愿望。

  住在798的微软总裁
  来到中国以后,康如松发现在中国最受欢迎的外国人是美国律师,他决定回到美国继续深造,为下一次的来华做准备。
  1986年,康如松获得了加州洛杉矶大学法学院的博士学位,他顺利得到了在香港全球最大的律师事务所Baker Mckenzie公司工作的机会,成为了第一个在Baker Mckenzie律师事务所从事与中国有关的知识产权工作的负责人。
  “我对知识产权这方面特别感兴趣,它跟创新有很密切的关系,所以做这种工作有很多机会跟专利、商标、版权打交道。”他的客户大部分在IT领域,包括一些软件公司和芯片公司,帮助这些公司在中国成立。
  1989年,康如松搬到北京。刚来北京的时候,他梳着辫子,别人怀疑地问他,“你真是律师吗?”
  2003年,康如松有两个大转变——他成为微软中国区副总裁,也是在这一年,他把家搬到了798。他的英国太太夏黛柏第一次来798看完这个废旧厂房,回去和康如松说,“你去看看吧,那里让我想家。”
  刚刚走进这个厂房,康如松吓了一跳,“屋子全部都是黑的,除了1000块儿碎玻璃,剩下的全是垃圾。”但是那些9米高的锯齿形屋顶吸引了他,“就是它了”。康如松请来三家装修公司,告诉他们他想怎么布置这个“垃圾场”,最后一家公司开口说,“康先生,你已经有很好的想法了,找几个工人做就行了。”
  单单是垃圾,就清理了三个星期,康如松留下了两样“宝贝”,一个是绿色的秤,另一个是一排电阻。“我看见上面的陶瓷,就想到我上高中时候第一次接触中国的艺术课,我的中国梦是从那里开始的,在这里又遇见了它。”
 
  我有两种不同气味的紧张
  2008年的一天,康如松下班回家,他突然意识到,798怎么变了?“好像一夜之间周围的画廊全出来了,以前破旧的厂房已经变成了一个很酷的地方。”他又想到自己在微软五年来的工作,盗版率据有关协会统计,已经降低了10%,康如松达到了自己的目标。
  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今后的人生,“我问自己,我该怎么做呢?”他先做了一个市场调查,“我不是艺术家,在艺术方面我是个外行,我就看市场缺乏什么,我发现没有跟新媒体有关系的画廊,而新媒体和知识产权有很密切的关系,我决定做一个新媒体艺术画廊。”
  康如松如今在缘分画廊的工作强度要比在微软多出很多倍,但他并不觉得紧张,“我觉得紧张分两种,一种是做你不喜欢的事情的紧张,你不舒服的紧张,比如像考试、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另一种是做你喜欢的事的紧张,你会很舒服,比如运动、比如我现在画廊的工作。这两种不同的紧张,我出汗的味道都是不一样的。”
  从2008年开始到现在,康如松的缘分画廊一共办了12个与新媒体艺术相关的展览,现在他把目光转向了新兴的“企业孵化器”。
  “以前我在公司里工作,紧张里有一种非常硬的结构,并且我知道结果会如何,现在我算是创业,很陌生,很紧张,我同时又觉得这是以前没有的机会,现在是真的在创新。从我的角度看,是鼓励别人创新,这是让我最满意的地方,我特别喜欢。”
  他和艺术家合作,和创业者合作,慢慢康如松发现,灵感是可以传染的,他发现自己可以帮助别人发现他们的灵感和创造力。
  他观察到,更多时候,中国投资者的投资像是在进行一场大赌注的赌博,他们更希望通过一个好的渠道找到一些健康的公司投资,康如松认为自己可以成为这个渠道。
 
  想第二次的时候就去做
  二十多岁,是康如松最茫然的一段时期。他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或者说,是自己想法太多,但只是停留在‘想’的阶段,而没有付出行动去做。”
  有一次他在家里洗碗,一不小心把碗摔碎了,他觉得自己有问题。那个时候他看了很多佛教的书,“书上说无心之心,是念,你应该看你目前的事情,用心做你现在的事情,而不是浪费太多时间想。”他开始抛开考试、看电视、读书的想法,只专心地洗碗,他相信自己会做得很好,这个体验让他感觉非常好。
  现在康如松的这种感觉更加强烈,“如果你不做,你就会为自己找出很多原因,‘我是不是有这个能力?别人会不会赞成?’你就是要做,结果可能会成功,可能不会,你失败了,再找别的做,就是要做,而不是思考太长时间,中国有句老话说‘再思则行’,当你想第二次的时候就应该去做了。”
  康如松说自己是受到了艺术家的启发,“他们就是在做,就是要拿笔去做,你光思考是没有用的。”
  康如松从不花时间去回忆过去,他说自己最喜欢“今天”。“我爸爸活到93岁也没有念旧,那个时候他很衰弱,他也没有。”他清楚地记得奶奶躺在病床上,受病痛的折磨,也觉得“今天”最好,“无论你身处怎样的境况,你都无法选择,怀念其实是折磨自己。那些过去的,大部分是好的,也有不好的。但是学习了就足够了,花时间念旧,能学到新的吗?但是你要回顾,反省一下,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我的收藏讲缘分
  ——对话康如松
  《小康·财智》:现在还在继续做收藏吗?
  康如松:现在收藏的很少,如果我喜欢,钱够的话我会买。现在中国当代艺术的价钱有点离谱,真的值那么多钱吗?但如果我特别喜欢,钱够的话我还是会买,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到现在为止,我没有后悔我买了什么东西,但是有的时候可能会后悔没买。我太太在香港的时候,有一个艺术家做雕塑,是从台湾来的,他做了一个打太极拳的石头雕塑,挺好的。我太太发现他作品的时候很便宜,但是那个时候她没有足够的钱去买,如果那个时候她买了,就是很好的投资。所以,很多时候,我觉得收藏艺术品是一种缘分。
  《小康·财智》:跟你最有缘分的艺术品是哪一呢?
  康如松:是一个80后艺术家的雕塑,(指着作品)这个作品没有名字,黄铜的,是订做的。这个艺术家原来是做小型雕塑的,他的工作室在798,我很喜欢他的作品。有一天他过来他说想做一个大的,我说我的地方很大。有一天,我在楼上的跑步机上跑步的时候就想,既然是订做的,是不是有机会把作品和环境联系在一起呢?我就给他发了一个短信,我说,我不知道你现在的作品已经到什么程度,但是如果你有时间,我很想跟你谈谈,我按发送键那一刻,手机就响了,就是那个艺术家打来的,当时他还没有收到短信,因为后来在通话的时候我听到他的手机短信声音。他在同一个时刻和我有同一个想法。那个雕塑本身在制作的时候就有条绳子,我们就说可以把绳子和雕塑放在一起。我很喜欢,我每天在跑步机上锻炼的时候看着他,觉得他是在鼓励我,因为他的身材特别好。(笑)
  《小康·财智》:您觉得哪些艺术品最有潜力?
  康如松:摄影、新媒体我很喜欢,很多油画或者其他传统的东西我觉得比较有限,但是新媒体是和技术联系在一起的,如果技术向前发展的话,艺术就也能跟着它往前走,所以它是有余地、有未来、有前卫的那个感觉。新媒体没有固定的定义,我觉得新媒体是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产物,有无限的可能。
  《小康·财智》:您收藏东西是本着什么样的原则呢?
  康如松:我喜欢的。西方和中国的收藏原则有很大区别。在中国,当代艺术比较新,很多人收藏的目的是投资,或者是一种象征,我不是那种。我认为这有点像我养孩子,收藏这词感觉好像要把一些东西放在仓库里,但是我没有,我就天天想看,有的时候我的口味会变,我会换,但是我没有买过一个我以后不喜欢的东西。我认识很多中国收藏家,他们买了以后,不喜欢就卖了,或者他们就是收藏,把它们像黄金和资产一样对待,过一会儿让它么增值,我不会。
  《小康·财智》:您也说过,二十几岁是您最茫然的一段时期,现在您的孩子差不多就处在这个年龄,如果让您引导他们的话,您会对他们说些什么呢?
  康如松:很难,我也没有答案。现在的世界和我二十几岁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我会鼓励他们。我的父母也鼓励过我,他们从来没有跟我说过你要做这个、你要做那个,他们只是鼓励我做我喜欢做的事,然后跟我说,你要开心,做让你满意的工作,所以在这方面我不能说别的。我不能跟他们说你要上大学、你要做律师、工程师、大学老师……我实在没有这个想法,我只是想让他们做他们想做的,这个就很难。有的时候我的儿子对我说,爸,我不知道我想做什么,我说好,“念”,你就做,你做任何事情都行,但是不要静坐。你现在有很多时间,你应该利用它,种田也好,你就是在厨房做菜也好,你做任何事情,我都没有任何看法,但是你要做,做了之后你看看,可能让你开心,让你开心你就继续做,不让你开心你就做别的,但是要累积经验,这个是很重要的。
  《小康·财智》:您觉得作为一个外国人,在中国做孵化器的优势是什么呢?
  康如松:我自己的想象力比较强,我可以看到潜能。我指的不光是人的潜能,还有一个东西的潜力,比如一个项目。我的经验也相对丰富,在高科技方面是外行,但是我认识很多做这方面工作的人。他们可能不是连在一起的,我可以把他们连在一起。所以我不只是一个缘分的受益者,我还要做一个缘分的传播者,起码有这个可能。我认识在清华做高科技动画那类东西的人,我也认识在798很多优秀的艺术家,可以把他们结合在一起共同创作,我知道艺术家也没有想到会有这个机会。他能把他的艺术放在一个可持续的平台上,懂业务的人也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可以突破。如果把他们放在一起合作,会变成一个到现在为止还没有的东西。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1-07-15


2011年01月(《小康▪财智》)


2011年02月(《小康▪财智》)


2011年03月(《小康▪财智》)


2011年04月(《小康▪财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