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1年05月《小康》
  栏目:评论
宏观调控仍需把抗通胀放在首位

★文 /尹中卿

  
 
  通胀猛于虎,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着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等多重任务,面对越来越强的通胀预期,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仍然应该是防止和遏制严重通货膨胀
 
  今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应该是防止和遏制严重通货膨胀。今年第一季度我国经济运行情况良好,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工业生产平稳增长,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就业和居民收入继续增加。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仍面临着稳增长、调结构、防通胀等多重任务,这些任务从长期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从短期看则相互抵触、相互制约,迫切需要我们做出权衡、协调和取舍。
  
  通胀来了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物价上涨通道。针对当时形势,2007年曾提出“稳物价”,2008年提出“两防”。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不仅冲击我国经济,而且导致物价下滑。在经历短暂沉寂之后,2009年11月CPI同比涨幅由负转正,结束了连续9个月的负增长,当月上涨0.6%,12月上涨1.9%。2010年上半年保持基本稳定,CPI累计上升2.6%;7月以后同比和环比逐月攀升;10月同比涨幅4.4%,创24个月来的新高;11月同比涨幅5.1%,创28个月来的新高。短短几个月内,物价上涨由食品向非食品、由消费品向服务类领域不断扩散。小到大蒜,大到房价,涨声一片。在国务院和地方各级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后,12月CPI增幅下降到4.6%,但今年1至2月又回升至4.9%,3月达到5.4%,涨幅创下31个月以来的新高。
  今年第一季度,流通环节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1.2%,食品价格上涨1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上涨10.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上涨7.1%,居住价格上涨6.5%。从去年第四季度到今年第一季度,物价涨势之猛、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已经不是结构性物价上涨,也不是单纯的通胀预期,而是现实的、明显的通货膨胀。
  
  是什么为通胀埋下伏笔?
  这一轮通货膨胀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叠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全球主要农产品减产、美元贬值引起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走高,我国资源、能源、土地、人工等各类要素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以及自然灾害。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长期经济过热,直接原因则与近两年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刺激政策的副作用密切相关。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拉动我国经济回升提供了有力支持,同时也为通货膨胀奠定了坚实的货币基础。2008年,投资17.3万亿、新增贷款4.2万亿、M2达47.5万亿;2009年,投资22.5万亿、新增贷款9.6万亿、M2达60.6万亿;2010年,投资27.8万亿、新增贷款7.9万亿、M2达72.6万亿。3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新增67.3万亿,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贷款21.7万亿,分别相当于同期GDP的64.3%、20.7%。广义货币M2减去GDP,2008年超发货币16.1万亿元,2009年超发货币27.1万亿元,2010年超发货币30.4万亿元。2010年M2余额占GDP的比例达到182%,比2008年增长65%以上。按现行汇率计算,我国GDP仅为美国的三分之一,但货币存量已经超过美国。今年第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5亿,同比增长25%,人民币新增贷款2.24万亿,3月末M2增长16.9%,投资和信贷扩张仍有压力。从长期看,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我国投资和货币信贷投放超常规增长对物价的影响,不仅表现在被CPI和PPI所覆盖的普通商品价格上,而且也表现在以房地产价格为主的资产价格飙升上,最终为通货膨胀埋下伏笔。
  
  越来越强的通胀预期
  从目前经济和价格运行情况来看,我国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平衡,粮食连续7年丰收,部分行业产能相对过剩,工业消费品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绝大多数产品供应充足,宏观调控措施逐步落实到位,货币信贷增速有所回落,有利于保持今年价格总体水平基本稳定。但我们还应该看到,影响价格稳定的因素也不少。初步测算,今年翘尾因素的影响在2.5个百分点以上,其中二季度翘尾因素约为3.3个百分点,三季度约为2.7个百分点,四季度约为0.7个百分点。在今后一段时期,导致这一轮通胀的原因还没有消除,撇开投资膨胀和货币流动性仍然充裕的因素不说,推动物价上涨的压力仍然较大。
  从外部看,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加大。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持续推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背景下,未来一段时间全球范围内流动性过剩还将持续,美元继续走弱,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有可能进一步走高,直接推升国内相关商品价格。2010~2011年度世界谷物产量、库存量均比上年度下降,我国对外依存度高的大豆、小麦、玉米、棉花产量均低于需求量。近期,中东、北非特别是利比亚局势动荡以及日本大地震,进一步形成了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从国内看,成本推动压力成为长期趋势。今年适逢地方政府换届和“十二五”开局之年,各地、各方面加快发展的动力较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能源、原材料、土地、劳动力、资金等要素成本逐步上升,节能减排和资源价格改革、税费改革也要积极稳妥地推进,这些都加大了物价上涨的压力。再加上国外大量热钱流入、国内一部分游资投机炒作,不仅会推升国内相对短缺商品的价格,放大涨价效应,同时也必然加剧社会恐慌心理,对价格上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前的突出问题是通胀压力越来越大,通胀预期越来越强。甚至有人担心如果CPI压不下来,GDP速度继续下行,两者碰头后,会不会演变为滞胀。
  
  遏制通胀 化解影响
  通胀猛于虎。我们必须把遏制严重通胀作为首要任务,继续落实好各项调控政策,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对价格走势的影响,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
  一是加强流动性管理。按照稳健货币政策的要求,交替使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灵活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存款准备金、提高利率、加大汇率浮动弹性等方式,切实把好流动性总闸门,努力减少新增货币供应,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进一步开放投资领域,吸收和消化不断增加甚至被动超发的货币。密切关注境外热钱流入逐利和境内投机资金流向,加强宏观审慎监管,防止借机炒作造成价格异常波动。
  二是保障市场供应。继续加大三农投入,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做好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调运、供应,稳定农业和粮食生产,强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完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择机扩大国内紧缺物资进口调节,完善各类重点商品市场和价格调控预案,健全应急商品投放网络。畅通农产品流通渠道,大力推进农超对接,支持大型粮食物流节点、蔬菜批发市场、冷链物流建设,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三是强化价格监管。依法建立和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加强居民生活必需品和重要生产资料市场监测,及时发现导致价格波动的异常因素,果断采取措施防止蔓延扩大。把握好政府管理商品和服务价格的调整时机、节奏和力度,落实治理和规范收费的各项规定,继续取消不合理收费项目,降低偏高的收费标准,严禁擅自收费、超标准收费和变相收费。规范大宗商品和农产品中远期交易,清理整顿农产品电子交易市场,遏制过度投机。强化价格执法,严肃查处囤积居奇、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串通涨价等各类违法行为。加强价格信息发布,增强价格信息的透明度,引导好稳定社会预期。
  这一轮通胀主要表现为食品和居住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对居民生活影响比较大。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努力缓解和化解物价过快上涨的影响。一是发补贴;二是提工资;三是减税负,这些都是可以有效化解通胀影响的好办法。
  (作者系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1-05-05


2011年01月(《小康》)


2011年02月(《小康》)


2011年03月(《小康》)


2011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