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1年05月《小康》
  栏目:文化
《职来职往》:电视求职非诚勿扰

★文 /《小康》记者 罗屿

 
 
 
  相似的舞台布局与节目流程,同样的“主持人控场+嘉宾点评”的搭配,《职来职往》有太多《非诚勿扰》的影子。只是舞台上的求婚者变成求职者,24位女嘉宾变成18位行业达人,主持人由孟非变成了李响
 
  如果你在2011年4月的一个下午,偶然走进北京东三环附近的一家录影棚。忽然的明暗转换,让你一时间看不清台上台下芸芸众生。这时,你也许听到“砰砰砰”——连续响起的狠叨叨的灭灯声。之后,你把你带有疑问的目光,投向舞台——一个青春少年面对“失败”,哭了。他说:我还会回来。这时,一个女声出现:我会等他。
  你顺着声音望过去。女人面容温柔,眼含期待。
  你为你的一次“误闯”,笑了。原来,自己走进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的现场,熟悉的灯光、熟悉的舞台,熟悉的灭灯声;原来,你第一时间,在发生现场,见证了一段美好情感。
  且慢。你把你的目光,从女人身上,稍向左右挪些——没错,是男人。他们“占据”着本该属于女嘉宾的位置——凝望,或微笑。
  你忍不住怯生生地问了一下台下和你同样处在幕后角落的男人,他凝神望着舞台的样子,让你觉得,他必知内情:“请问,《非诚勿扰》变身了?”
  男人或许会冲你一笑,说:“欢迎来到《职来职往》,源于《非诚勿扰》的电视求职风暴。”
  
  
江苏卫视主持人 李响
 
  事先张扬的“秘密”研发
  幕后的这个男人何止知内情,作为制片人,马浚益对《职来职往》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都一清二楚。
  猛一看,《职来职往》确如《非诚勿扰》的“兄弟”——相似的舞台布局、音乐灯光,同样的短片播放、“权利反转”环节,同样的“以1对多”规则,同样的“主持人控场+嘉宾点评”搭配。《职来职往》有太多《非诚勿扰》的影子。
  按照马浚益的说法,2010年3月,自己遇到了江苏卫视《名师高徒》节目的制片人杨金星,于是,参与一个由江苏卫视和中国教育频道联合打造策划新节目的机会,正儿八经落在他面前。马浚益曾是央视《非常6+1》的导演,和《绝对挑战》、《赢在中国》栏目组关系很好,他马上想到的,研发一个新的职场节目。
  去年3月,《非诚勿扰》已经火爆一阵。马浚益受其启发,希望能在“相亲”的枝丫上,结出“求职”的果实。“和《赢在中国》、《绝对挑战》相比,《职来职往》没有那么高端,它更大众化。类似《非诚勿扰》的味道。”马浚益说。
  当把自己的想法汇报给杨金星时,杨说,思路可行,但是,得有方案。
  于是,之后的一天,同在《非常6+1》做导演的文康接到搭档马浚益的电话:“文康,咱们做个节目吧。”马浚益向文康透露了制作节目的初衷——打开求职类节目的新局面。既专业,又不失娱乐的味道。两人一拍即合。
  接下来的故事是:马浚益、文康,在“事先张扬”出了“宏图壮志”后,开始白天窝在台里,晚上聚在马浚益家,“秘密”研发《职来职往》。加入他们的,还有《非诚勿扰》的编导之一裴申燕。“把《非诚勿扰》做成职场形式,国外没有,我们得从头设计。”在马浚益看来,他和文康、裴申燕常年待在电视圈,对于其他行业,知之甚少,只能凭空想象。于是,三个人角色扮演,揣测各种企业如何考虑问题。但闭门造车,势必不是个好法子。好在这时,有个叫郑永杰的人,晚上常来“探班”。
  郑永杰曾在比亚迪工作,当时,正在专业人才测评机构“百中咨询”担任助理。他经常对着马浚益他们的构想提出“专业”质疑。“内行”、“外行”,再来论战。这样的“研发战”持续了一个多月,一来二去,郑永杰也成了节目组成员。
  之后,《职来职往》“骨架”建成——场上有18个达人,他们将在节目中担任面试官,18个达人都是来自新东方、星巴克、家乐福、光线传媒、红帽软件等知名企业的高管。在台上,他们将对一个个求职者进行提问。求职者则根据18人获得认可人数的多少,获得相应的职位,获9名以上认可的,可以自己挑选节目合作的百强企业就职,9名以下就只能从在场对自己感兴趣的面试官的企业进行挑选。
  为何要将《非诚勿扰》中的24位女嘉宾,在数字上,调整成18达人。马浚益说,想节目思路时,他们请教了不少职场前辈,包括后来出现在节目中的达人——智立方的杨石头。在杨看来,“18”这个数字,较之“24”,对中国人而言,更有记忆点——18铜人、18层地狱,过了18层地狱,或许,才有复生的机会。一个新节目若想让人记住,应多涵盖具有内涵的记忆点。
  数量虽有变化,但和《非诚勿扰》上的24位女嘉宾一样,《职来职往》舞台上,18个具有“按灯权”的面试官同样“皆站立”。在节目组看来,达人和求职者一起站着,打破了面试官高高在上、绝对权威的传统局面。
  另外,这18位“站友”,也并非都是各个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HR,而是涵盖了销售、行政、人力资源、策划、设计等多个部门的高管。“HR选人,更注重的是性格方面的问题,而我们希望让求职者,以及电视观众听到更多专业领域的意见,所以达人中的HR控制在2~3个。”马浚益说。
  类似这些框架、细节设置完成后,马浚益来到了江苏卫视汇报想法。“几十个领导坐着,我背个书包,穿个短袖,进去。”马浚益说,自己提前感受了一下“以1对18达人”的紧张感。汇报中,为了证明《职来职往》“前途无限”,他还提到——在他看,《非诚勿扰》有些方面有待提高,《职来职往》则可以把那些瑕疵都克服掉。为更直观,马浚益还在现场的黑板上,兴冲冲地画起图表。
  汇报完毕。马浚益胸中一口气,还没叹完,后排座位,走出一个人。他来到马浚益身边,向他问了个好:“我是王刚,《非诚勿扰》制片人。”
  马浚益一口气,又提到嗓子——虽然被后辈“点名批评”,但“70后”的王制片,对“80后”的马制片,并无芥蒂。他反倒给马浚益提了很多节目建议。“开始时,我们一直觉得,18达人只要表达能力强,就可以了。但是王刚告诉我,18个达人也要‘角色化’。有犀利的,就要有温暖的,有中庸的,就要有客观冷静的。各种性情的面试官聚在一起,才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马浚益说。
  王刚及《非诚勿扰》给的帮助,不仅于此。《职来职往》的第一个样片就是借用《非诚勿扰》的棚在南京录制的,摄像、导播、音频、灯光,都是《非诚勿扰》原班人马。录制当天,马浚益心情忐忑坐在现场。
  “最怕的,是18达人‘不给力’。毕竟他们都没有电视经验。”马浚益说。但世上的事,有时就是这样,你若是默念一百句“各位,千万别忘灭灯啊”,“忘记”这事,十有八九,准会发生。当天便是如此,达人们指出了台上某位求职者诸多问题,各个摆出“孩子,回去再努力”的姿态,可就是不按 “灭灯键”。节目“僵”住。马浚益不能“僵”。他在台下做各种手势,提醒达人——该出手时,就出手。总算有灯灭。“砰”的一声似如提醒,连续几声后,节目总算顺利进入下一环节。
  随着样片录制完成,各方给出意见,《职来职往》也似节目现场的“过关”求职者——去年12月10日,第一期《职来职往》播出。到了第5个星期,收视率打破中国教育电视台一频道自制节目首播纪录。今年2月23日,《职来职往》登陆江苏卫视,成为《非诚勿扰》的“孪生兄弟”。
  
  每个求职者背后都有故事
  最开始录制时,节目组担心的,是达人“不给力”。随着达人们渐入佳境,节目组更多是怕求职者现场“失控”——毕竟,为保真实,没有人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很多女孩在上台前会紧张得哭。这时,只能编导过去,做心理辅导。”
  不光是心理辅导,编导还要鼓励求职者说出心里最真实的想法。“比如对薪酬的要求。求职者有时,会刻意在舞台上掩藏真实的自我。”马浚益说。
  是的,一切为了真实。于是,18达人在每次录制节目前,也仅仅是收到节目组传来的求职者简单资料——姓名、背景、大概谈论的内容。
  和《非诚勿扰》中的主持人孟非一样,《职来职往》的主持人李响,也需掌控好节目节奏。“在每次的‘录前会’,我们都会和李响交流各个求职者的具体情况。李响会提出自己的想法。我们甚至会因此再给求职者打电话,确认细节。”马浚益说。
  即便如此细心,也难保现场会有意外发生——一位模仿迈克尔·杰克逊的求职者打扮夸张,在台上和达人大吵,最后“愤然离场”,不久后,他又出现在另一档情感综艺节目中。这让马浚益和文康为自己的失察颇为懊恼。 “我们不希望这档寓教于乐的节目被利用。”他们说。
  但其实“搏出位”的还是少数,更多的,还是踏踏实实的求职者。文康现在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朴实女孩黄蒙蒙的情景。在节目中,我们知道了这样的黄蒙蒙:来自江苏小城,从小热爱电视,却阴错阳差学了行政,但她始终有个电视梦,希望能够借助《职来职往》圆梦。文康说,台下的故事,则是这样:有一天,他接到一个叫黄蒙蒙的女孩的电话,她说了自己的梦想后,问:来北京,就能上节目吗?文康说:我们会去南京招募,你在那里等我们吧!之后,黄蒙蒙挂掉电话,直接定了车票,来了。到北京后,她第一时间打电话给栏目组:你们在哪里呢?
  “一个女孩,从没到过北京,她为了梦想,敢来。我们就让她在舞台上绽放。”文康说。和黄蒙蒙有了深入了解后,他们发现,她真是为了梦想,努力了许多年。包括求职成功,进入光线传媒实习后,根据光线达人刘同的反馈——这个女孩非常难得。刘同对文康、马浚益举例:有一次,《最佳现场》宣传片要改,开会讨论。很多人凭经验滔滔而谈。轮到黄蒙蒙,她把台湾综艺节目《康熙来了》从2000年到现在的几乎所有宣传片,分类阐释了一遍。让很多老电视人汗颜——30秒的剪辑,这些年,竟发生如此多的变化。刘同感慨:这个女孩,能干。文康、马浚益则回应:真该把黄蒙蒙扣在《职来职往》。
  
 
 
  比获得一个职位更动人
  扣下黄蒙蒙,只是文康、马浚益的一句玩笑,“每一个来的求职者,他们离梦想更近了,这是一件特别动人的事情。”文康说。
  就像50多岁的牛桂英,来《职来职往》本是仅想“发挥余热”,结果,加入尚涛造型做起班主任的她,每天和年轻人呆在一起,心态年轻了不说,还被设计了新的形象,如同年轻20岁。
  至于山东小伙子郑曙光,来《职来职往》前从事健身教练的他,在老家父母眼里,一直是个不务正业的孩子。父母不能理解私人健身教练,到底是个什么行当。郑曙光的那期节目播出,老家的父母看到儿子不仅上了节目,而且有那么多达人专家,都在肯定他、鼓励他。原来,儿子很棒。
  有扶正形象的,也有扶正理想的。文康说:“有一个洗头妹,有一天,她恋爱了,男孩喜欢看书,为了与男孩相配,小姑娘决心去做文员。她去了一家所谓的网络推广公司,每天的工作,就是——“我顶”。她以为,文员,便如此。在《职来职往》现场,达人们告诉她,文员不是这样。也告诉她,不用为了一个男人改变自己,而要认识真实的自我。最后,凡客诚品给了她一个职业机会。文康说,根据凡客反馈,这个被扶正了理想的小妹妹,凭借她在节目现场就表现出的亲和力,在接线员这个岗位上做得很好,很用功。
  “在外面求职,面试者只会告诉你可以,或者不可以,而不会告诉你为什么。而我们,会告诉你的长处、短处,你的方向在哪里。我们帮你看清自己。”文康说,这或许就是《职来职往》提供给每一个参与者的,远比一个职位更动人的“机会”。至于电视观众,则可以在参与节目的IT人、行政人、广告人、销售人等等从业者中,找到“很像我”的感觉。“这个节目,求的,是给各种人以启发,以希望。”文康说。
  获得启发与希望的,不光是求职者。就像达人之一天启一方媒体总监马丁,曾在面对牛桂英阿姨时,忍不住说:“其实我们站在这里,外表光鲜,内心疲惫无比,我们只敢往前跑,不敢停下来,但是您的出现告诉我们,我们可以慢慢走。”
  有人学着走慢些;有人则试着把目光放低些。主持人李响在有一期节目中,曾把一个浪漫诗人获得的求职推荐信,撕成两半。“在常人眼里,他没有事业规划,只有理想和现实的挣扎。推荐信一分为二,那种残缺,那种非常规的方式,正是他想要的。他给我们上了一课。”李响说,自己做电视11年,“做久了,人会慢慢变‘高’,这是很可怕的状态,一个个朴实的求职者,他们的故事,让我们眼光变低了。”李响说,有一期节目录完,他接到父亲短信,只有一句:儿子,你成熟了。“我愣住几秒。男人有时流泪,是没有声音的。”
  是的,台上台下的人,都在以可知或不可知的方式,发生着转变。
  即便是2011年4月的那个下午,在节目录制现场,那个求职失败含泪离开的少年,只要他留心听达人和主持人的“临别赠言”,他的泪,就不是白白留下来。达人马丁告诉他:作为英语老师,请不要讥笑学生的发音,不懂得尊重,是一个老师最不称职的表现。主持人李响则说:要学会回应别人的“善意”,真心说一句Thank you。这不难。
  《职来职往》的舞台,长度只有20米,在每个人漫长的人生中,不过沧海一粟。无论台上的他们,还是台下的我们,都记住那些成功与失败吧——因为,它已远远超出了一个职位,甚至节目本身。透过电视,我们感受到:我们同在路上,我们感同身受,我们笑过哭过,我们拍拍尘土继续行走。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1-05-05


2011年01月(《小康》)


2011年02月(《小康》)


2011年03月(《小康》)


2011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