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1年02月《小康》
  栏目:特别报道
北川站:疗伤者们的行程

★文 /《小康》记者 孙晓青 北川报道

   震后三年,在永兴板房继续心理救援工作的团队只剩下北川站。在一个半地下室的工作间里,有七八个志愿者在两年中坚持对板房里的人们进行心理疗伤,这是一个需要坚持三到五年,甚至长达20年的一个行程
  
  从绵阳机场出来,傅春胜就匆匆赶往“北川站”,距离他上次来不过10天。
  傅春胜本是三家心理咨询公司的当家人,然而地震灾害改变和影响了他的人生轨迹,他现在是中科院心理所北川心理援助工作站(下简称北川站)副站长。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科院心理所成为了第一个介入灾区心理救援的机构,并在2008年6月20日前,分别建成了绵竹、北川、绵阳、德阳、什邡、北川中学等7个工作站,每个站都有傅春胜忙碌的身影,自北川站建成后,他就一直工作到现在。
  北川站实际上的办公室还不在板房区。志愿者们平时开会、办公的地点在板房附近一个楼房里,房子很破, 一进去是个半地下室的感觉,有点像窑洞。
  傅春胜的突然到来,这里的志愿者们早已习惯了。他们希望他在,就像是家里的父亲回来了,有了凝聚力和主心骨。北川站的人在板房的露天小饭店里坐着吃了饭,菜很简单,就是这里的家常菜,最经吃的是回锅肉,又肥又油又辣。
  “北川中学那边现在北京的十几个老师还在这工作,师范院校又增派了几批学生过来,每个月一换,教学生美术、音乐等等。”从山东来的志愿者方若蛟汇报着北川中学的情况。
  “刚刚和孩子们建立起关系和感情,就又换新的。就像是男女处朋友一样,这么频繁的换怎么让人安心、放心呢?现在唯一应该做的就是让大家安定。”傅春胜紧皱着眉,忧心不已地说。
  在他看来,志愿者的流动性大对心理援助工作并没有好处,让他更忧心的是愿意来灾区进行心理援助的志愿者越来越少。
  
  聊天可能就是“疗伤”
  这段时间方若蛟一直都在新县城忙活着新站点的设立工作,回到板房后,处理完手头工作,他第一时间就去看望90岁的汤婆婆。每天下午,只要有阳光,汤婆婆就喜欢坐在过道里晒太阳,绣着羌秀的鞋垫。
  “有段时间没看到你了。”汤婆婆抬头看到他露出笑容,好似看着自己的孩子。
  “我去新县城那边办事,刚回来。”方若蛟很大声地在婆婆耳边说。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1-02-12


2011年01月(《小康》)


2011年02月(《小康》)


2011年03月(《小康》)


2011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