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1年02月《小康》
  栏目:小康指数
被打劫的中产

★文 /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 于靖园

  “房奴”、“车奴”加“孩奴”
  等于“一生为奴”
  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除却物价、购房外,子女教育几乎成了最大的“消费项目”。而这种“消费”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并且贯穿一生。
  “在初中以前,我一直给儿子报钢琴班,上了中学后,则更多的是让他参加一些新东方的学科培训班。”北京市民刘英和其先生是北京一家物业公司的普通职员,家庭月收入刚好过万。
  而这10000元,除却基本的月供、水电、吃穿外,几乎全都投入在子女的教育中。“仅仅是学钢琴的费用,一节课就要200元。”而今年寒假,她已经给儿子在新东方的初二语数外全科特训精品班报了名,费用是2880元。
  2011年1月12日,《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在新浪2010教育盛典上发布。报告指出,作为家庭消费的重头,“教育消费”要占到中国社会中产阶层家庭收入的1/7,并且该比例预期还将持续增长。其中,孩子培训市场已成为刚性需求市场。
  “以后儿子要上重点高中,没有特长是不行的。”除了培训的学费外,刘英还购置了外文书籍及DVD片,供孩子学习。“看到周围的孩子都在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培训,就有一种紧迫感,自己的孩子也不能落后。”
  “都说‘房奴’,‘车奴’加‘孩奴’等于‘一生为奴’,这话真的没说错。”刘英感慨道。
  让刘英欣慰的是,正在上初二的儿子,已经考过了钢琴六级,而在班级里的学习成绩,也一直保持着前五名。“一切都是值得的。”刘英说。
  定居在青岛的谢斌有着同样的感慨。“花钱给子女读书,其实是一项智力投资。”从事烟酒生意的谢斌,月收入近两万元,是名副其实的中产阶层。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对下一代的教育非常看重。在他看来,教育在消费中所占的比例,甚至可以影响一个人在未来社会的位置,并且也是今后就业竞争中必要的砝码。
  谢斌的女儿,仅是在私立中学的费用,一年就要两万元,而私人家教一对一辅导的费用,一个小时就要400元。甚至于在孩子尚未步入高中之时,谢斌一家就把以后给孩子出国留学的高昂学费给准备好了。
  在本刊对于“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开支大项”的调查中,“子女教育”以26%的得票率排名第七,名次在医疗、汽车、文化娱乐以及旅游之前。在对“2011年中国城市家庭消费支出重点”的调查中,“子女教育”得票排名第三,仅次于“饮食”和“住房”。而且调查显示,相比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的居民更倾向于在“子女教育”上多花钱。
  “出国的费用,在相对便宜的澳洲读完本科大概都要90万到100万人民币。”谢斌说。但在他看来,资金不是问题,“多接几个单子,多跑几个外快,孩子的教育资金就出来了。”“唯一的烦恼就是去哪个国家。”谢斌经常为此倍感焦虑,生活环境的好坏和学校专业的选择让他有些头痛。“到底是澳洲、加拿大,还是美国、新加坡?”
  逃往国外
  而这几个国家恰恰也曾是周媛所要考虑的,只不过,她的目的有所不同:投资移民。
  “就我个人来说,寻求安全感,将来为孩子谋求良好的教育机会,是最主要的两条理由。”这个看着美剧度过大学时代,名校毕业,在世界500强公司工作并且年薪50万元人民币的女强人在多年前就已经有了这个想法。
  “以前就觉得在国内空气污染严重,看病难,现在又加上了房价高,入园难。”周媛说,“而且,国内要交20%的个人所得税,我凭什么交那么多税?”
  周媛的“怨”并非两三天“积”成的。每次出完差回北京,一下飞机,周媛就开始为选择交通工具而头疼。“如果赶上了高峰期,从机场到我在崇文门的住所,打车要三个多小时。”而这,已经相当于从深圳飞往北京的时间了。
  众多因素让周媛经常把“移民”挂在嘴边。当她开始以年薪计算收入的时候,她就下定决心要把它付诸实践。
  最终,这个想法在新加坡落到了实处。“新加坡70%为华人,中文通行,无移民监要求,子女可就读政府公立学校,享有至少十年几乎免费的国民教育及优质英语教育环境,而且也是全球税率最低的国家。”周媛说,当然,还包括离中国近,回国探亲方便。那些都是足以促成她在众多国家中做出选择的优越条件。
  周媛从2009年5月份开始申请移民新加坡,如今已经发了批准信,很快就可以去报到,并领取新加坡永居身份证。这意味着,她赶上了新加坡移民新政实施之前的“便宜时光”。
  2011年1月1日,是新加坡正式实施移民新政的日子,按照新规,新加坡投资移民的金额将由原先的150万新元(约768万人民币)提高到250万新元(约1280万人民币)。

 
编辑:翎翾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1-02-12


2011年01月(《小康》)


2011年02月(《小康》)


2011年03月(《小康》)


2011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