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1年01月《小康▪财智》
  栏目:休闲高尔夫
当传媒人邂逅高尔夫

★文 /《小康•财智》记者 晁珊珊

  误读
  “现在在中国,高尔夫毕竟还不是人人都能从事的运动”在李莉看来,高尔夫被承载了很多附加因素。“高尔夫球场似乎更多地成为了一种社交场所”,刘溪桥也觉得其实它并不那么纯粹。“让高尔夫成为大众的一种体育运动,让它回归它的本来面目,才是我们最求的方向。”鲍燕说。
  高尔夫在80年代刚刚传入中国的时候就带有很强烈的日本影子,“是一种享受的理念,”鲍燕说,“因为那个时候很多北京的高尔夫球场,是为了招待日本人建起来的。”而在刘溪桥看来,高尔夫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是它的附加意义大过高尔夫本身的意义,“很多商业人士甚至把谈判场所都约在了高尔夫球场,你要办成一件事情,那好,先陪我打高尔夫。这本身就已经让高尔夫变味了。”
  李莉也觉得,高尔夫被很多人曲解,“在国外,高尔夫不是一项多么不可一世的运动,国外有很多不同价位的高尔夫球场来适应不同人群的需要。但是在中国,似乎更多的是富人运动。”
  不但打高尔夫的人群,高尔夫球场也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这点鲍燕最有发言权,在她做《高尔夫度假》的这几年,几乎走了全世界的大多数球场,“我觉得最好的球场,就像是天然长出来的,而越多人为痕迹的球场,比如建设的那种特别高档、设施豪华的球场,显得越不自然。”鲍燕觉得中国的球场形式化更严重,“其实我们中国的西部和南部有那么好的地理优势和那么好的资源,就应该多加利用和加以开发。”
  他们更多的希望是,让中国有更多的人都能够从事这项运动,“8~88岁是高尔夫人群的一种说法,在国外,很多人都是死在高尔夫球场上。”鲍燕说。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1-01-24


2011年01月(《小康▪财智》)


2011年02月(《小康▪财智》)


2011年03月(《小康▪财智》)


2011年04月(《小康▪财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