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0年12月《小康▪财智》
  栏目:特别策划
国际巨头:通胀的那些日子

★文 /《小康·财智》记者 刘彦华

  沃尔玛:稳扎稳打
  上世纪70年代的通胀问题,同样没有放过美国。而沃尔玛所在的折价百货业在经过十多年的迅猛扩张后,在70年代中期也开始遇到严重问题,一方面,失业人口不断增加,物价持续高涨,人们纷纷推迟了很多商品的消费计划,市场扩张增速放缓;另一方面,利息、工资等开支迅速上升,而受折价百货本身行业特性约束,企业无法使售价与成本上涨保持一致,导致企业盈利全面下降。一大批折扣百货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关门倒闭,甚至是像凯玛特、吉布森这样的大型连锁企业也是问题不断。
  而与此同时,自创立开始就扎根小城镇的沃尔玛,由于市场需求刚性较强,竞争压力较小,不仅没有遇到多少挑战,反而羽翼日渐丰满,拥有了挑战行业巨头的实力。
  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沃尔玛此时应该大举进攻大城市市场。但是其实并没有。沃尔玛没有轻易改变既定的小城镇战略,依然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以先占据小城镇市场为突破口。
  沃尔玛以州为单位,一镇一镇地填满,直到整个州市场饱和,然后再向另一个州扩张。截至1980年,沃尔玛的门店数已达近300家,年营业收入10多亿美元,这是10年前的40倍,它的足迹也早已走出阿肯色,开始遍布美国中西部的10多个州。
  1981年,沃尔玛终于迎来了自己第一次大的并购机会,开始将自己的触角从中西部伸向美国南部,实施公司在地域上的一次大突破。当时,一家南部地区性的大百货连锁公司出现亏损,有意出售。虽然这家公司规模庞大,让沃尔玛犹豫了两年时间,但是考虑到这家公司遍布东南部9州的100多家分店,占有巨大的市场空间,以及希望可以比凯玛特抢先一步进入南部市场,沃尔玛最终还是下定决心,吃下这家大公司。
  应该说这次的并购非常成功,沃尔玛一举成为了当时全美第二大折扣百货连锁公司,年销售收入跃升至20多亿美元,直逼位居首位的凯玛特。并且,沃尔玛经营战略成功转型,由之前的专攻小城镇市场,避免与城市强手争锋,转为了积极利用自身优势,拓展大城市市场,直面行业巨头的激烈挑战。
  沃尔玛的成功战略可以用“农村包围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来概括,寻找市场空白,占领小镇市场,避开强手竞争,一点一点悄无声息地吞噬市场,等人们开始注意到它的时候,已经是它称王称霸的时候了。所以,当1985年其创始人山姆·沃尔顿被《福布斯》杂志评为美国第一富豪,舆论一片哗然,因为此前萨姆·沃尔顿和他的公司在全美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乡巴佬”。
  欧莱雅:一切都是为了生存
  20世纪90年代,盖保罗被派往欧莱雅巴西任总裁,没想到一到巴西,就遇到了一场大麻烦。与当时绝大多数拉美国家纷纷出现经济复苏、通胀回落的情况不同,巴西的通胀仍持续以月率80%的增速发展,每年都达四位数,尤其是1993年达到了历史最高纪录——2557%。巴西政府采取了极端激烈的措施,使社会上的货币总量骤减了80%,导致欧莱雅巴西公司的现金存量从750万美元迅速跌落到可怜的40万美元。而且个人和社会的购买力一落千丈,公司一连十多天接不到一张订单,已经运行35年、拥有近300名员工的欧莱雅巴西公司霎时处在了生死关头。
  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盖保罗率领的管理团队临危不乱,果断决策,立即商定了对策,包括停止一切会务旅行,严格控制任何形式的资金支出,确保公司现金不会马上枯竭;包括暂缓新产品上市,调整营销方式,缩短促销期限等。
  在他的带领下,欧莱雅巴西公司终于熬过来那段艰难的日子,生存了下来,并且没有裁减一名员工,公司销售业绩也在1996年迅速回升至2.4亿美元。
  “那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如果当时我不愿意到巴西,事情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但我觉得这是一次机会也是一个挑战。我只能力图坏事变好事,让危机为我所用。”多年后,盖保罗仍感慨万分。
  显然,一个企业的终结不能把账都算在危机的头上,虽然有时候这会是个非常大的因素,可或许也是个很大的借口。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0-12-20


2010年01月(《小康▪财智》)


2010年02月(《小康▪财智》)


2010年03月(《小康▪财智》)


2010年04月(《小康▪财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