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0年11月《小康》
  栏目:国际
情感上拒绝,理性上认同

★文 /《小康》记者 张旭

  就职于一家日资企业的周健新也不同意“反日教育说”,不过他认为中国在宣传日本对华善举方面过于低调,“我们的北京首都机场、上海浦东机场都是日本ODA援建的,很多人可能就不知道。”
  周健新提到的ODA,即“官方发展援助”(ODA: Official Development Assistance),是日本官方机构对发展中国家实施的有偿和无偿的经济、技术援助。自1980年对华ODA启动至2008年援助停止,日、中两国政府签署的ODA协议金额总计超过300亿美元,北京地铁、中国电气化铁路等项目都曾受益于此。如周健新所言,本次调查中,在回答“您是否知道日本曾为中国提供‘官方发展援助’以及日本ODA在中国的援建项目”时,51.62%的参访者表示“完全不知”,38.89%的人表示“听说过”,9.49%的人表示“非常了解”。
  在日本,有人根据这样的事实抱怨中国“不领情”,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外交室主任吕耀东副研究员却不以为然,“2007年温家宝总理在日本国会演讲时曾明确表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日本政府和人民对中国建设的支持与帮助,我们对日本的友好行为显然是承认的。另外,为什么日本强调的事我们就必须让年轻人都知道?何况ODA本身就带有战略性目的。”
  就软实力扩张战略而言,强化中国人对ODA的认知确实有助于提升日本的在华形象。樊祎承认,了解ODA后,她对日本的看法有所改变,“我会希望这样的行为更多”。清华大学学生吴疆也表示,“知道后感觉日本有些人对中国还是比较好的”。
  然而,更多参访者在了解ODA后,或者认为绝非只为友好那么简单,或者倾向于将ODA与日本未对中国进行战争赔偿一事联系考虑,因之得出“难道不应该吗”的结论。“我对日本的态度没有改变”,清华大学研一学生罗小武说,“如果没有利益的话,日本是不会这样做的。”他的同学章朔认为,“日本的姿态太高了,是不是把我们当成接受施舍的国家了?”
  “ODA没有让我减少对日本的负面感觉”,曾经在日企工作过两年的刘希鹏说,“在日本端正历史态度之前,我对日本的看法不会有什么改变。我感觉日本人很虚伪,所以就算他们做了好事,也不一定是出于好心。”刘希鹏表示,提到日本,他会首先想到“侵略中国”,不过他对日本人另有三个深刻印象,除了虚伪,还包括敬业和团结。事实上,本次调查的部分参访者也表示首先会想到日本人的某些特点,其中,选择“积极的民族性格”者占样本总量的4.17%,选择“消极的民族性格”者占4.40%。
  关于团结,几乎所有在日企工作的参访者都会提到一个事实——若非特殊原因,日本公司只会购买日本公司的商品和服务,尽管同样的东西如果由中国公司提供会便宜很多。刘希鹏说,他曾服务的日本公司将供应商分为三类:中国的、外国的和日本的,而日本的供应商总是首选。
  情感上拒绝日本,理性上认同日本
  除敬业、团结外,日本人的严谨、细致、讲礼貌、高素质,以及日本的科技产品、流行文化等也给中国青年留有深刻印象。就职于一家日本银行的王焘说,提到日本或日本人,他会首先想到国民素质,原因在于“国人素质实在堪忧”,以及每天看日本人等出租车、乘电梯与几个月来看世博园照片产生了强烈对比。
  一位记者表达了与王焘相同的观点,她说她在日本工作的表姐有一次骑自行车撞到了一位日本老人,没想到这位老人竟然向她的表姐连连道歉,并且表示自己妨碍了其表姐骑车,以至其表姐不知所措。“如果事情发生在中国,结果应该不是这样”,这位记者如此猜测。
  就读于悉尼大学的刘晶晶说,她对日本的“喜欢多于厌恶”,而她的“喜欢”又多与日本流行文化有关,“从小就看《阿童木》、《一休》、《花仙子》,印象很深。后来看‘大河剧’,感觉日本的影视作品很细致,相比而言,中国的显得很粗糙。”
  “我很喜欢日本的动漫,感觉比中国的动画片更能吸引中国孩子”,张莹认为,“这种吸引力甚至已经起到了文化侵略的效果,虽然日本未必有这样的计划。”
  “我不喜欢日本,但日本的科技产品很吸引我”,刘希鹏的解释是,“因为精致、漂亮,而且非常先进”。“单从科技角度来说,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比我们领先很多”,罗小武说。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0-11-15


2010年01月(《小康》)


2010年02月(《小康》)


2010年03月(《小康》)


2010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