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0年07月《小康》
  栏目:城市
在上海寻找中国味

★文 /《小康》记者 张旭 上海报道

  “在居住空间狭小、资源短缺、高积累、高贡献的情况下,上海人的性格遭到了扭曲。”上海大学教授朱学勤分析说。
  可以理解的还有,当1990年代得以拥抱全球化并由此重塑其国际大都市形象时,上海表现出的急功近利。
  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上海的身份诉求自此得以同国家的发展战略握手言欢。伴随着上海飞速的现代化、全球化发展,与上海全球城市身份想象有关的话语,比如“东方的巴黎”、“中国的纽约”和“东方曼哈顿”等,也开始大量出现在文艺作品和对上海城市发展的前景描述之中,而当纽约或曼哈顿成为上海的镜像时,现代化和全球化之于上海几近纽约化、曼哈顿化或西方化的事实则逐渐清晰。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学教授吴志强表示:“上海用15年时间完成了伦敦用150年才做完的事情。”
  上海地铁系统的建设始于1995年,但仅在过去一年,总运营里程就延长了一倍,突破420公里。这样匆忙是有理由的:预计有1亿参观者前来上海。上海正主办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世博会。上海希望通过世博会使这个城市迈入国际化的路途能够变得更顺理成章。
  就在上海日益卷入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一股与这座城市有关的怀旧风潮也从1990年代开始迅速兴起,且至今未见式微。在促发这一风潮的那些影视文学作品里,上海作为20世纪初远东最大、最美、最繁华的国际都市的意义被再三表达,而另一些与本土深刻相关的历史,比如殖民和民族斗争则被刻意隐去。这样的怀旧,使依据西方重塑国际都市的努力变得更加无可质疑,然而对于上海来说,这种对历史的选择性遗忘则暗示着城市文化身份的丧失。
  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怀旧将或多或少地唤起中国以外的世界对这座城市异国情调的向往,上海则因此在全球化进程中获得更多的现身机会。在城市竞争日益加剧的全球化时代,赢得资本的注意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所有通过突出城市形象为城市创造现身机会的努力因此都有潜在价值,在当代上海,最近的一次努力显然就是世博会。
  “很难说当今的世博会有什么作用。……对于中国来说,今年的上海世博会显得特别重要。”世博会开幕前夕,BBC新闻曾考虑过这样的问题。“中国为上海世博会投资不少,但世博会也将以更宽阔的视野和更多的知识回报中国,上海则因此成为世界的焦点,现在全世界都在谈论上海,这种付出值得。”世博会开幕一周后,白慕申这样说道。
  为上海谋求现身的努力,还包括那些有点极端的建设和快至过度的发展。比如挺立在浦东陆家嘴的那些摩天大楼——继420.5米高的金茂大厦和492米高的环球金融中心建成之后,上海还将在2014年拥有一座632米高的上海中心。这些惊人的数字无疑会频繁地将上海顶入全球高层建筑排行榜,因而可能比建筑本身更有必要。再有就是曾经占上海民宅总数近70%的石库门以及弄堂生活的日渐消失,关于此事,就职于一家外企的上海女孩张颖说,她对上海过往的缅怀正变得日益强烈,而对当下上海却有时会感到陌生。
  上海社科院教授屠启宇表示:“在上海人看来,变化太惊人了,整个城市感觉都不一样了。我们既喜欢变化,也不喜欢变化。”
  一位久居上海的外国人说:“金钱逐渐主宰了这座城市,抽空了它的灵魂。”到处是无特色的购物中心、星巴克(Starbucks)和无处不在的古琦(Gucci)店,“如今上海已很难找到有意思的东西。”
  吴志强和屠启宇二人均同意这一点,但他们认为世博会能帮助扭转这一趋势。屠启宇称,城市居住品质是当今中国最严峻的社会问题之一。二人表示,世博会将是一次为期6个月的研讨会,让人探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编辑:翎翾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0-07-15


2010年01月(《小康》)


2010年02月(《小康》)


2010年03月(《小康》)


2010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