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0年07月《小康》
  栏目:城市
在上海寻找中国味

★文 /《小康》记者 张旭 上海报道

     这片街区所在的城市,因为还有“万国公报”、“万国公墓”,甚至“万国禁烟会”等太多与“万国”相关的存在,故而整体成为中国文化版图上的一个另类空间。可以说,自1843年11月7日开埠时起,上海便获得了一种世界主义的文化面向,尽管可能只是若干面向之一,且生于殖民的压力。不过,如今看来,这种“本土”生来融于“万国”的宿命,似乎又使上海举办曾有“万国博览会”之称的世博会,成为城市历史预示的应然。
  世界主义是上海人——一个在近代由江南各地人融合而成群体——的文化精神,这种精神使上海人在获得广阔视野与胸怀的同时,也不得不为其崇洋媚外的价值取向承受詈诟。据说在抗击法军侵略时颇显民族气节的上海籍官员李平书,曾被李鸿章问道“君为上海人,胡异于西人?”在李鸿章看来,一个上海人持与西人有别的思想且不愿与西人为伍,反倒成了一件值得探究的事,这至少可以说明在当时沪外中国人的认识中,“上海人”这个概念充斥着“西方人”的内涵。
  被世界主义浸润的还有上海的城市生活。比如将西方联排别墅外观与中国庭院结构融于一体的石库门。这种曾经占上海民宅总数近70%、因而塑造了上海市民弄堂生活的特色房屋,如今显然已经成为表现上海本土文化的重要符号,以至在上海世博会上毫无意外地成为上海馆的建筑造型。再比如在1920-1930年代,上海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无论他或她爱吃法国面包还是日本生鱼片,爱读狄更斯还是泰戈尔,爱听中国京戏还是西洋歌剧——都是一座宜居的城市。
  一个多世纪以来,上海接受的国际影响风云变化,而上海世博会正成为国际影响的最新标志。无论对上海还是对世界,世博会被赋予了更深的意义。
  上海15年=伦敦150年?
  在维系了一个世纪的国际化传统之后,作为世界城市的上海进入了与此前大不相同的三十年。
  从1949年到1976年,上海承担了全国六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25万户居民挤在人均2.5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加上80万只马桶和80万只煤炉,凑成一幅上海市井生活图画。”一个时期内,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生活层次下降。
  而一个值得注意的事实是,自1949年至1985年,上海共向中央政府上缴税收3500亿元,而它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得到的资金支持却只有35亿元。于是,这座国际大都市遗民的务实以及带点情绪地将外地人统统蔑称为“乡下人”等种种行为,似乎也就变得可以理解。

 
编辑:翎翾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0-07-15


2010年01月(《小康》)


2010年02月(《小康》)


2010年03月(《小康》)


2010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