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的这种状况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都是少有的,于是,到过这里的人都说呼市“更像个嘎查”。
“我们的差距就在城市规划上。”包钢认为。如此大的差距带来的直接问题是,省会城市“尴尬”地成为了“中转站”,到内蒙的人在呼市下了飞机,大多只停留两三个小时,便乘火车或汽车前往包头或者鄂尔多斯,在内蒙古的金三角里,呼和浩特市成了最容易被忽略的城市。
“论资源,呼市禀赋差,确实比不过包头和鄂尔多斯;排城市座次,呼市也在这两个城市之后。”包钢坦承,虽然近几年呼市经济增速一直较快,但是增长的可持续性却一直是市领导们的心病。
在经济开始快速增长之前,呼和浩特的羡慕对象有一大把。在呼市官员的追赶目标中,有乌鲁木齐、银川、兰州等,基本上西部的省会城市都是呼和浩特人仰视的对象。韩志然坦言:“太原市在我们眼里头简直是高不可攀的地方。”
不过,在2002年之后,内蒙古开始加速发展,连续八年领跑地方经济增长速度之首。呼和浩特也在这一轮经济发展中突飞猛进,2001~2007年,呼和浩特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连续7年在全国27个省会城市中位居第一,7年平均增速达到23.5%;近四五年间,用于城市建设的资金投入达到2000多亿,大刀阔斧地进行旧城改造,几乎重建了半个呼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呼市也从全国污染最严重的三个城市之一变成了北方省会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之一。
在高速发展的时候,韩志然注意到了呼市行政体制环境的落后。
2002年元月份,呼市成立了内蒙古第一家行政审批中心,即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成立的最初半年相当不错,进来一部分职能,而且允诺‘一窗式服务,一站式审批’,令人耳目一新。”包钢回忆说,“但是一阵热闹的鞭炮过后,很快就出了问题,因为各委办局认识上的不到位,一些业务不精的工作人员被派了进来,而且核心的业务并没有真正进入中心,渐渐地,这个行政服务中心就沦为摆设。”
在这种情况下,“过客”不仅没有留住,反而对呼市有了更多看法。2005年,一位北京的投资商在网上给呼市主要领导写来一封“抱怨信”,反映呼市有审批权限的一些部门的部分工作人员作风拖沓,办事效率低下,对投资者“吃、拿、卡、要”,百般刁难,不严格依法行政等等,并总结了与呼市机关打交道的“三难”——脸难看、门难进、事难办,“不托人找关系,不请客吃饭,搞项目、弄审批想也别想。通常情况是,进百家门办不成一件事,常此下去,呼市怎么能留得住人,留得住财?”
这封信引起了呼市领导的高度重视,韩志然批示说:“读了这封信引起我很深的思考。信中所反映的问题虽不是普遍,但也绝不是个别……”不久后,全市范围内以“优化投资软环境”为主题的专项整改活动展开了,整改对象是发改委、规划局、国土资源局等24个具有执法权和行政许可审批权的委办局。
行政权力的改革并非一帆风顺,在强力推进之时,各种各样的声音都出现了,有人在网上匿名痛骂韩志然,也有人通过各种关系施加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