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0年05月《小康》
  栏目:国际
在埃及寻找中国痕迹

★文 /本刊记者 张旭

  无论在南方的卢克索(Luxor),还是北方的孟菲斯(Memphis),王朝时代埃及法老们留下的壁画、浮雕如今依然生动清晰。画面上,那些伟大的君主常常戴着象征南方上埃及和北方下埃及的两个王冠,以此彪炳自己治下国家统一的伟绩。
  之所以将南方称作上埃及,是因为尼罗河的上游位于此地。北行至开罗,尼罗河变得支流丛生,在开拓出一片三角洲后,最终归于地中海。据说古埃及人觉得尼罗河在埃及境内的样子仿佛莲花,生活在三角洲“花朵”地区的下埃及人因之将莲花视为吉物,而位于“花茎”处的上埃及则以此地盛产的纸莎草为象征。于是在那些壁画、浮雕上,并饰的莲花和纸莎草就成了古埃及人心向统一的另一种隐喻。
  “埃及人在五千年前就开始用纸莎草造纸,这比中国人发明造纸术要早得多。”开罗一家纸莎草画店的女老板用中文笑着对《小康》记者说,“但是埃及和中国是‘哥们儿’,埃及不要和‘哥们儿’争发明权!”
  “照张相好吗?”女老板欣然应允。于是记者走到她身旁,扶住她的肩膀。一声充满惊恐的“啊!”顿时吓住了所有人。女老板严厉的眼神和店里伙计们的不知所措随即让记者意识到,在埃及,此等举动意味着何等冒犯。
  随即,周围的中国人也意识到:埃及人对中国知之甚多,而中国人对埃及却了解太少。早在1958年,位于开罗的艾因·夏姆斯大学(Ain Shams University)就开设了中文系。不过在那个年代,除了政治影响,中国的魅力着实有限,加之两国民间交往极少,故而几年以后,这个中文系因生源匮乏不得不暂时关闭。尽管在1977年得以恢复,但此后十年间,夏姆斯大学中文系的毕业生总共不过几十人。不过,直至彼时,夏姆斯大学仍是埃及乃至世界所有阿拉伯国家中唯一开设中文系的大学。
  “那时候学中文的人很少”,1988年进入夏姆斯大学中文系的哈姆迪·萨德克(Hamdy Sadek)回忆道。问他学中文的原因,他也只说是“缘分”。不过二十多年前的萨德克可能确实没有想到,由于学习中文,他得以到中国留学深造,并且取了个中文名字——王大力;到后来的1994年,中国企业开始在埃及投资,中文系的毕业生日渐抢手;再后来的2002年,埃及成为中国人出境旅游的新去向,王大力由此在埃及旅游界声名鹊起。
  在纸莎草画店相遇的时候,王大力行色匆匆。他说王兆国副委员长正在开罗访问,所以他要赶回酒店待命。说完拿出一张名片,拥抱之后转身离去;名片上,王大力陪同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参观金字塔的合影,比他的名字更引人注意。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0-05-14


2010年01月(《小康》)


2010年02月(《小康》)


2010年03月(《小康》)


2010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