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0年04月《小康》
  栏目:城市
揭开中国馆的最后面纱

★文 /本刊记者 孙晓青 上海报道

  然而年轻设计师和建筑评论家却并没有给这个另类的建筑任何好脸色。在ABBS建筑论坛上,同行们对“东方之冠”提出尖锐批评,他们用“古代的大帽子”、“红色的锅”、“倒立的半金字塔”等称呼批评此物造型无创意,“花钱买了假古董,对创新精神绝对是一次打击。”而网上更有评论指责其涉嫌抄袭了1992年安藤忠雄在西班牙萨尔维亚世博会上设计的日本馆。
  “看到设计方案真的有点失望,在创作上利用了斗拱的旧元素,但是却没有挖掘出任何的新意,而且相比较1992年日本馆,这个也缺少了更深的文化内涵和现代建筑独特的表现手法。此外,在展馆的功能性上,中国馆的设计也是比较缺乏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年轻建筑师直言不讳地向记者评价。
  如今竣工的中国馆已经和上海融为了一体,这座高69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的红色建筑醒目地提醒着每一个人世博会临近了。有鲜花掌声,也有无情的批判。一路成长,中国馆背负着太多的压力,而何镜堂和他的团队也确实如他所说一直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在竣工那一天,很多中外人士说这座建筑只要看一眼,就知道是中国馆,非常有中国气派,既传统又现代。“这样的评价让我欣慰。”作为主设计师,年过七旬的何镜堂终于露出了笑容。
  “建筑本身有物质的一面,也有精神的一面,物质的本身很清晰,技术的部分对还是不对,该怎么样就是怎么样。但是文化层次见仁见智,不同人的文化功底,一个人情绪的好坏,判断都会不同。对于任何一个建筑,谁都可以提意见,建筑没有100分,没有最好的建筑,只有相对适宜的。”面对舆论对中国馆从未停止的争议,何镜堂选择了将评判留给时间。
  妥协下的产物
  在上海世博会主办方的机构设置里,中国馆作为单独的一个部出现着实可见对它的重视程度。在中国馆部的办公区的墙上贴着一个工作表进程,密密麻麻规划着从成立到最终完成要做的所有项目,非常细致,“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我们有一个口号就是5+2,白+黑,现在到了倒计时的冲刺阶段,真的没有太多休息状态。”毛竹晨笑着说。
  如何协调各个方面达到一个最佳的效果是这个团队的重点。这里每天都充满着各种技术层面的争论声,而最让毛竹晨难忘的就是中国馆内部建筑的设计修改。
  按照原先的设计,中国馆本身无论是外立面还是空间布局都是一个完整的建筑,在内部有一个从地面直通顶部的洞,意为天地相通,这是建筑师为其赋予的一个雕塑意义。然而这个设计在布展考量中却出现了格格不入的矛盾。“着手设计时发现这样做展示面积太小了,对于这么大型的展览场所来说根本无法满足接待量。”毛竹晨将这一结构性矛盾向何镜堂说明,说服他修改设计,最终,为了布展的需求,这个贯通的洞被填了起来。“作为这个设计的建筑师何院士来说真的是忍痛为之,因为这样做他想要表达的理念就不存在了。”毛竹晨也不无惋惜地说。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0-04-16


2010年01月(《小康》)


2010年02月(《小康》)


2010年03月(《小康》)


2010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