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0年04月《小康》
  栏目:文化
流转百年的女人密语

★文 /本刊记者 管方

  在黎海宁看来,“在两性间的基本格局里,女人从来都有着几乎先天般的弱势地位”,男女感情的地位转换,从古时女性被侮辱和损害开始,她们在男人那里碰了壁,就学着穿上跟男人一样的黑色西装,拒绝显示一丝性别差异,高唱着Damien Rice的《woman like a man》,在生活里横冲直撞表达愤怒,“但这不是我想说的真正自由,她们仍不自由。”
  究竟该怎样获得自由?作为一个“温和的女性主义者”,黎海宁尝试给出了这样一种答案:愤怒和盛气凌人,卑微与惊慌失措,这些都不是平等自由,男女之间的和谐之道,无非是互相给予互相索取互相爱,也许所谓的平等,“只有在此刻,才有存在的可能。我想表现的是女性开始找寻自己。”
  
  表达,让她们一无所惧
  懂得找寻自己,是黎海宁欣赏的人生态度。正因如此,她很欣赏香港女作家西西与黄碧云。“西西的《白发阿娥及其他》,呈现了年老、成长、自省、审视的意味,而人需要看清自我、找到自我才能达到‘对世界从失望到再度充满希望’的转变”。而作家黄碧云笔下的温柔与暴烈,“正暗合了舞蹈中无处不在的冲突和张力”。
  出自对西西与黄碧云的喜爱,舞蹈《女书》某种程度成了两位作家的文字与现代舞蹈语言的巧妙结合。黎海宁回忆,构思《女书》时她觉得,既是表现女性书写,这个舞蹈便可直接引用一些女性的文字,于是马上想到了黄碧云。“我从她的书里面找一些很有感觉或者很有诗意的句子,选出一些我觉得和这场舞特别吻合的片段。”所以在《女书》的很多部分,观众能看到的是用流动的文字做背景的舞台效果。这些充满画面感的意识流文字,诸如“痛与安定之间,你如何选择?”或者“我只是觉得倦,以为睡着便没事了”,又或者“一定会有那么一天,记忆与想念,不会比我们的生命更长”,给予了舞者们无尽的表达空间。身体语言与文字语言结合为一处,反复向观众拷问着那几个永恒问题:我是谁?我来自何处?我该如何更加自由一些?
  《女书》演出结束后有观众提问“为何舞蹈里处处弥漫不快乐的气氛?”黎海宁回答说:“也许是因为我自己也没有答案,对女性,对人生的归属,所以一看上去整体有一些悲哀的感觉。我的舞没有开心的结局出现,也许是我有些悲观的性格吧。”
  《女书》中在探讨“那些为寻求自由和幸福而搏斗的女性生命”的最后一幕舞蹈中,只有一名女演员,对着抽屉源源不断地掀出无数白纸,音乐痛苦低沉,空白的页面仍等待着女人们去书写,没有结局,也没有答案。
  或许,恰如香港舞蹈家曹诚渊先生的解释:“艺术家把舞蹈呈现给观众,使命就可以结束了,如何解读以及怎样思考,是观众的事情。”毕竟,艺术只是帮你打开一扇门,最终还需要你自己走入、探索、体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0-04-16


2010年01月(《小康》)


2010年02月(《小康》)


2010年03月(《小康》)


2010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