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0年04月《小康》
  栏目:特别报道
她们是农村版海归

★文 /本刊记者 兰燕飞

  阿珍重视子女教育很有代表性。在全国妇联2006~2007年对农村妇女状况调查中的女性流动人口调查中,受教育不足是被反复提到的遗憾。在该调查的结集《中国农村妇女状况调查》的一章“31名进城务工妇女访谈录”中,有8名提到受教育不足给自己带来的限制,其中5名已婚有孩子者均表示,决心让孩子受到好的教育,不然,“那我的努力就白费了。”
  城市化的欠账
  她们在最佳的年龄进入城市,在失去劳动力优势时返乡。这是所有回流农民工的共同特点。调研组通过在昆山等发达地区的调研结果表明,很多企业招聘员工的年龄要求都是18~22岁左右。而这一点也与劳动与社会保障部2007年发布的“关于当前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的分析报告”中统计数据一致。
  据2007年的一项企业用工调查,将近60%的岗位要求雇员年龄在18~25岁之间,将近30%的岗位的年龄要求在26~35岁之间。“与男性相比,女性外出就业早、就业高峰比男性出现得早、退出得早,表明她们受教育机会少于男性、企业用工偏好更年轻的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时间短。”孟宪范分析。
  而在孟宪范最新的一篇《她们是农村版海归》的论文中提到,“返乡”主要反映着中国特有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带来的迁移障碍。
  “中国迁移人口的回流带有强烈的制度排斥色彩”,她说,城乡二元户籍制度背后包含的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福利制度对于农村人口的排斥,使得农村人口流动面临着系统性制度障碍,如城市中二元分割的劳动力市场,低工资,以及不能享有城市居民在住房、教育、医疗、养老上的福利。而这一制度长期的坚硬性,无疑是大量人口回流的主要原因。进城农民工只在最优劳动力年龄段在城市就业,他们并不享有城市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得到的却是超低的生存工资,而当他们在劳动力市场失去优势时即需返乡,回到缺乏社会保障供给的农村社会。
  “目前这种打工妹大规模返乡现象折射出我们城市化的欠账——有流动而无迁移的种种问题。”孟宪范分析,这集中反映在,她们因生育而过早地中断社会劳动生涯、退回家庭的问题。“这一点,只要与城市职业女性并不因生育而离开劳动力市场相比较,就可以看出,打工妹的返乡,反映的是我们二元福利制度的不合理、不公正之处。”
  而返乡女农民工的调查也反映出,奢侈的用工制度不可持续。“企业最喜欢用18~22岁的女工。”孟宪范认为,这里的好处很明显;她们反应快,动作敏捷,能耐受长时间连续工作,身体健康。这为企业带来的效益不言而喻。而在打工妹一方,福利的缺位使她们不能在城市完成生育和抚育婴幼儿的生命过程,只得返乡生育。于是,表面上是她们自愿辞工回家,实则折射的是福利排斥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东南沿海普遍的缺工现象已经表明,这种只截取打工妹最富于生命力5年使用的用工模式根本不可持续,且不说她们拿到的只是生存工资。”
  “我总是会梦到广州,那个时候好年轻啊。”回到湖北老家的张玲抱着孩子坐在家门口晒太阳,她在那个城市呆了5年,两年前因为长期流水线工作过度劳累,张玲被机器削去了一截拇指,在得到一笔微薄的赔偿金后,她回到了家乡。
  得到或失去,在这些返乡女工的城市经历中浓缩了太多的梦想。
  她们的人生期望值已经与流动前大大不同,在自己的家乡她们开始发挥了教师或训练员的作用。洗澡、刷牙、讲普通话,将城市的澡堂、照相馆、美容店移植到乡下,告诉自己的孩子要努力学习,到城市去生活。
  返乡的她们,正改变着农村的社会生态,也向下一代传递着改变命运的梦想。
  (应受访人要求,文中部分人物为化名。)
  这种只截取打工妹最富于生命力5年使用的用工模式根本不可持续,且不说她们拿到的只是生存工资。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0-04-02


2010年01月(《小康》)


2010年02月(《小康》)


2010年03月(《小康》)


2010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