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0年02月《小康》
  栏目:往事
不为人知的冀商百年传奇

★文 /本刊记者 孙晓青  上海报道

  上世纪初叶,“老呔帮”每年都要将数千万银元捐于教育。上世纪30年代初,乐亭县的商人们在家乡捐资办起了164所中小学,遍及城乡各地,到解放前乐亭全县有4720名大专毕业生、76名留学生,其中绝大多数都在这些学校受过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乐亭县更是拥有了“文化县”的美称,据考证,只有不到50万人口的乐亭,在解放后走出了9位院士、20多位将军,其他行业的专家精英也是数不胜数。
  至于那些在北京琉璃厂经营古旧书业的河北商人,其“文商情怀”就更重了。当年,琉璃厂共设书铺237家,而属于冀商的就占111家之多,直到1956年前,琉璃厂最大的三家书店,都是由河北人经营的。至今,仍坐落在琉璃厂的“来薰阁”便是这“三家”之一。
  起初,“来薰阁”不过是间经营不善的小书店。闯京城的冀商陈济川接手后,他提出“以书会友”的经营之道,专门僻出后院供文人学者们小坐饮茶,谈书论道。当年的很多专家教授都和他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己。“来薰阁”的生意也渐渐兴旺。
  陈济川之所以能和文人交上朋友,还在于,他作为商人,却把财富看得很轻。据说,当年陈济川听人讲,一个天津人藏有一套《忠义水浒传》,1589年刻版,罗本纂修,李贽评阅,甚为珍奇。他立即派人去天津,以5两黄金重价购得,作为“镇店之宝”摆于店内,珍视程度可见一斑 。然而解放后,在著名作家郑振铎的引荐下,陈济川却无偿将这部价值连城的古书捐赠给了北京图书馆。
  陈济川的这种“淡泊”,被一些人称作冀人经商的共性——利润要紧,却不是唯一目的。就曾有人分析说,晋商将经商视为“命”;徽商视之为“路”,也就是抵达理想的唯一通道。而冀商呢,只把经商作为养家糊口、实现人生价值的“事”,做事,则只求无愧于心。心态放平,自然就少了“利益至上”的强硬姿势。
  衰落乃时势的无奈
  有种说法:“荣极必衰”。前景本无限好的冀商也没能躲过厄运,它在最辉煌时,几乎瞬间便迈入了衰败。
  据今天的学者分析,冀商败落和当年长期战乱、时事变迁密切相关。比如“老呔帮”旗下的“益发合”就是在1941年日伪政权公布“七二五停止令”后由盛转衰的,原因是该“停止令”一出导致物价冻结,配给制度全面实行。这对“益发合”而言,无疑是致命打击。从此后“益发合”的营业急转直下。其后的国内战争更是导致其各地分支机构的相继废业。
  至于“张库帮”,同样没能逃脱被动荡政局击垮的命运。1924年外蒙古独立。1929年国民政府与前苏联断交,蒙古也关闭了中国的所有商号,“张库大道”自此被迫中断,借此生存的河北商人唯有怨天长叹,感慨生不逢时了。
  如今,冀商曾经的辉煌都已成为历史的碎片。但他们确实是个值得记录的商帮,不仅在于,冀商一度是支持中国近现代工业的中流砥柱。更重要的是,他们留给后人的那笔精神财富更为可贵,也就是司马迁所谓的“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
  有个广为传颂的故事,或许可以为冀商的“侠义坚忍”作为注脚:“老呔帮”鼻祖“京东刘家”有个规矩,不与官家联手。他们也因此与奉系军阀结怨,在东北的所有商号都被张作霖查封。但他们宁肯伤元气,也始终不与“恶势力”为伍,做伤害百姓众生之事。
  如此商者,不该被历史遗忘。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0-02-04


2010年01月(《小康》)


2010年02月(《小康》)


2010年03月(《小康》)


2010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