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0年02月《小康》
  栏目:城市
“借”来的上海新地标

★文 /本刊记者 鄂璠  上海报道

  “江南造船厂等老工业建筑不仅仅是上海的遗产,也是咱们中国人现代化的遗产,是中国人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中国现代精神的载体,我有责任去保护这些老建筑。”吴志强坚持对城市遗产进行梳理,编列出它们的年史,然后再根据历史价值和展览需要选择有必要保留下来的建筑。然而,最初的方案提交后,却被国际展览局的专家全盘推翻。
  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毫不留情地说,“要用旧建筑太荒唐,世博会一贯的建筑风格是越新越奇越怪越吸引人,假如你们在上海的世博会上用老建筑的话,是没有这种先例的。”“我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他还举例说,在汉诺威世博会上,德国人用一幢半新不旧的建筑物改造成为办公楼,结果是失败的,“所以你们现在就放弃,把世博会的土地就作为黄浦江两岸一块新的土地来做。”
  一向好脾气的吴志强也拍起了桌子,他认为自己有责任保护老建筑,假如要拆除那片建筑,他就当即辞职。接下来的半年,吴志强团队经过不分昼夜的辛勤劳动,终于把所有的建筑都整合到了世博会的规划里面去,一个个老厂房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再次向国际展览局专家汇报时,洛塞泰斯竟带头鼓掌,“这是最好的方案、最好的设计。”
  于是,对华纶印染厂的改造,成为了上海世博会更新城市遗产工作的先锋,“原来这里有个大烟囱,我们搬进来的时候,把它给炸掉了。”昔日的老厂房经过改造,现在已成为上海世博局的办公楼,毛竹晨和同事们就在这里办公,“在11栋楼中,只有9号楼媒体服务中心是新建的,这也体现了在筹办世博会过程中,我们对城市遗产的保护。”
  “借”给世博会的场馆
  上海世博会闭幕后,根据规定,大多数建筑将被拆除,仅留下一轴四馆,即世博轴、中国国家馆、世博会主题馆、世博中心和世博会演艺中心等五个上海世博会标志性的永久建筑保存下来。其中,黄浦江畔耸立起的那座高63米,凝聚着中国气韵的宏伟建筑——中国馆,无疑是整个世博会园区的点睛之笔。
  在中国馆设计方负责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倪阳看来,中国馆等永久性建筑只是在上海世博会期间“借”给世博会的场馆,因为“在规划之初就已经确定了将来的使用方向,我们是将永久的、现代的建筑和临时性建筑功能合二为一了。”
  也就是说,早在世博会场馆规划、设计之初,上海这座城市,就考虑到了“如何让上海世博留下遗产”这个问题。100多年来,世博会举办地都要修筑大量展馆,其中大部分是临时性建筑,展会结束后便被拆除,而场馆本身作为展览内容和最吸引参观者眼球的建筑之一,常常令主办方大伤脑筋。
  2006年,在上海图书馆馆长、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顾问吴建中主持的一个国际论坛上,有些人主张上海世博会在会后不应留下任何建筑,但世界著名的法国夏邦杰建筑事务所合伙人夏邦杰却建议,上海是一个超大型城市,还缺失许多城市功能,要抓住举办世博会的大好机遇,保留一些美观且具有实用价值的世博建筑。吴建中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便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最终,上海世博会确定保留一批标志性建筑。
  在倪阳看来,在为世博会服务的同时,更考虑到将来的需要,这种设计理念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接受了,“西班牙为了一个区域的旧城改造,举办了以‘水和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萨拉戈萨世博会,借此改造了一条很漂亮的河,从另一方面看,这也非常环保。”
  “设计永久性场馆和设计临时性场馆,要考虑的问题是完全不同的,这么一个重要的场馆,起码要考虑到100年的使用问题。”倪阳在设计中国馆时,力求“建筑要体现城市文化的多元性,表现社会的丰富性和层次性,用不具象的形式诠释中国建筑与文化的联系,最重要的是让百姓喜欢。”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0-02-04


2010年01月(《小康》)


2010年02月(《小康》)


2010年03月(《小康》)


2010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