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10年02月《小康》
  栏目:城市
“借”来的上海新地标

★文 /本刊记者 鄂璠  上海报道

  “历届世博会都非常重视物质遗产,建造一个地标,可以供大家在世博会结束之后瞻仰,同时物质的地标也代表了一种时代的精神和创新的欲望。”上海世博会事务协调局中国馆部副部长毛竹晨说,“在为上海世博会做总体规划的时候,也有不少人提议建一个物质的地标,作为上海世博会的象征,我们曾经在总体规划过程当中组织了一轮国际招标,选取了10个地标性建筑的建设方案,但是最后放弃了。”
  在上海世博局的很多工作人员看来,世博会历经一个半世纪多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商品交易会逐渐演变为展示国家实力,国际社会共同对话交流,大家共同参与的盛会。“而且这个盛会比较注重的是文化间的交流以及对于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问题的探讨。”毛竹晨说,“即将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以城市为主题,更多的是要对人类今后的城市发展方向,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怎样走城市化道路的问题,做出一个‘里程碑’式的探讨。”
  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单纯地建造一个上海地标的想法被放弃了,“因为我们觉得,城市化道路的抉择中,我们邀请全世界人民一起探讨现实,这个就是我们留给世界的最好的精神遗产。”
  梳理城市遗产
  改革开放之初,上海百废待兴,全中国知道世博会的人也很少,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汪道涵提出两大战略设想:开发浦东、申办世博会。“通过举办世博会能增强上海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以便为上海的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在汪道涵的积极倡议下,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中国决定正式申办2010年世博会。
  吴志强非常幸运,在1994年上海城市发展战略优秀青年论文颁奖仪式上,年轻的他得到了汪道涵亲自赠送的礼物——一本《辞海》,“你是学规划的,可关注一些世博会的情况,收集一些资料,为将来上海举办世博会做些工作。”现在,50岁的吴志强在任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的同时也成为了上海世博会总规划师。
  世博园建设,历来是一个国家城市规划能力的体现。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招标时,来自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10所著名院校组建了精英团队,同济大学也集结了一支由吴志强领衔,汇聚土木、交通、机械、环境等方方面面专家的队伍。经过角逐,2004年7月26日,位于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沿上海城区黄浦江两岸,规划范围为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园区规划用地,最终交到了吴志强团队的手中。
  按照吴志强的设想,以28根构筑物编织而成的“世界眼”把黄浦江两岸连成一片,“我们要通过‘和谐城市’这个理念贯穿所有意象,让世博把上海串起来。”但是,错落在规划区内的象征着中国近代工业发源地的历史遗迹数不胜数,给吴志强团队出了一个极大的难题。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0-02-04


2010年01月(《小康》)


2010年02月(《小康》)


2010年03月(《小康》)


2010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