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9年07月《小康▪财智》
  栏目:财智观察
高投资不是唯一选择

★文 /陆德

  应该转换投资理念
  所以,就投资而论,它也有个投资理念的转换问题。
  增加投资,未必就能增加GDP。我国2004年GDP为10.1%,但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占GDP的3.05个百分点,两者一减,故EDP仅为7点多,算什么“高速度”?现全球20个污染严重城市,中国占了16个;国内120个工业区,有110个超标。我们注重GDP的增长,但没有计算为此付出的成本和代价,它是以资源的超常消耗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为代价的。我们总以“廉价商品”“廉价劳动力”来作为我们发展经济的“比较优势”,但就连2008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克鲁格曼都不认同这种“中国比较优势”论。比较优势不是说产品的“直接成本”比别人低,而是“机会成本”要低于别人。我国劳力、原材料价格低(且不说它市场价格的合理性),构成这些机会成本低,但是,土地及资源并不便宜,而环境污染代价更大,故综合计算起来,我们的机会成本远高于其商品的价格,特别是出口价格。多年来,我们的要素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是严重“透支”的局面。故我们的投资,怎么能只考虑GDP增长而不考虑机会成本的大小呢?投资“不赚钱”,搞什么投资。一个国家的富裕,是靠利润,而不是靠高GDP的增长。
  增加投资,未必能增加就业。投资当然可以创造就业,这是经济规律。但不同的投资模式,创造出的就业效益是大不相同的。同样一笔投资,投向劳动密集型和投向资本密集型,解决的就业是3:1—5:1的差距。
  增加投资,未必能促进消费。是指在“充分就业”和“均衡发展”状态下。中国多年的“投资拉动”,不是不仅没有使投资与消费达到30:70的均衡比例,反而使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倒置”,使消费成为了当前转型中最大的一个瓶颈吗。前已述,我国的消费2007年已跌至48.8%,虽从统计表上看,我国2008年直至2009年现今的消费总额在不断增长,但“社会消费总额”并不能代表居民的真正消费,因它还包含了政府消费和企业消费。如果扣除这两部分,从“人均消费性支出”等参数观察,中国居民消费从2008年上半年已开始放缓。
  警惕经济复苏轨迹成“W型”
  当前从国内看,所谓经济“回暖”迹象,主要是靠中央大型项目的财政投入和地方配套资金推动,而不是消费拉动的“内生型”增长。
  此次世界金融危机,是全球“同步”经济下滑,其真正的挑战是“产能过剩”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在全球需求疲弱,各国全力“挤泡沫”、“去杠杆化”和我国当前工业总体“产能利用率”仅达60%左右(即现有生产能力仅有60%开工)的状态下,又急于强调“高投资是唯一选择”,是否合时宜?高投资的确可以“保八”,但结构调整呢?过剩产能呢?GDP上去了,消化不掉,最后又会再掉下来。
  中央提出“转型”任务,不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而是早在“九五”期间就提出来了,但十多年来见效甚微,为什麽?只是到这次金融危机,经济由13%一下跌到9%,才方显得格外突出,急需要解决“内需”问题。
  内需是包括“投资”和“消费”两大部分。如果我们的干部没有转变观念,仍把“投资”当作是“唯一选择”,仍采用“投资拉动”的老模式,不断加大投资的贡献率而不重视消费,那麽我们GDP虽快速被拉起来了,但又走回到30年发展的老路。所以,对投资观念的转换,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紧迫的。
  去年10—11月间,我就提出:中国经济由于“地区差异”和“瀑布效应”,只要大量投资就能把GDP拉上来。但是,若中国的提振计划不能真正去拉动消费,大量投资形成的产能过剩若不能被消费吃掉、消化掉,资金不能回笼形成二次投入,则我国的GDP上去了还要再掉下来,其复苏轨迹将可能会呈现“W型”,而不是“V型”。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9-07-22


2009年01月(《小康▪财智》)


2009年02月(《小康▪财智》)


2009年03月(《小康▪财智》)


2009年04月(《小康▪财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