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9年07月《小康▪财智》
  栏目:财智观察
高投资不是唯一选择

★文 /陆德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主要是“投资型拉动”。在改革初期,我国基础设施差,投资拉动是必要的,但是否就长此以往,思路永不改呢?它对经济的持续发展有没有负作用?
  近期,一些理论家提出:“高投资是(中国)现阶段平衡高储蓄的唯一选择”,提出了“唯一性”。据说,此观点“也是国家‘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重要理论依据”。就在近日召开的“全球智库峰会”上,我国的一些权威也言:“扩大消费很难⋯⋯当前的选择是维持和扩大投资”。受此影响,当前在一些地方和政府的经济刺激规划中,不少规划是把投资要素作为发展本地经济的主要推动力,而对其它要素,对消费要素,对结构调整,对促进民生,对提高就业,对调整分配机制,对提高社会保障等,提得较少,或放在了次要地位。
  高投资未必能平衡高储蓄
  按一般经济理论,劳动的收入基本用于消费,而资本性收入基本上转化为投资。政府和企业的收益,最终是做投资和形成产能,而不是形成消费。政府主导型经济,是投资的经济,但若不关注消费要素的增长,此种投资经济最终将造成产能过剩而自我消化不了,只会走向出口导向型经济,必然又陷进“高储蓄→高投资→高储蓄”的怪圈。
  我国当前提出的经济提振计划,仍旧是在刺激投资。如若投资思路不改,仍像1997—1998年及2000—2001年那两次“危机”中的投资拉动模式,那这次能否取得良好效果是一个很大的疑问。因为今后一段时间内,外需也是疲弱的。
  我国当前的矛盾,是消费与投资的矛盾,是内需与外需的矛盾。这是两对主要矛盾。
  所以,我们要解决中国经济结构不均衡的问题,首要是解决“过度投资与消费疲软”和“过高储蓄与消费疲软”的不均衡问题。
  故此,在这轮经济提振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考虑投资因素,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消费因素。同时,我们不仅要考虑消费,还要对传统的投资拉动方式进行反省和纠正。
  上述已分析,传统投资型经济使政府和资本的收益增大,而劳动报酬持续下降,它不利于提高居民的最终消费水平。这是由经济体的投资模式和增长方式决定的。从1997年到2007年,中国的消费率从59%下降至48.8%;居民的消费率从改革初的68%下降至2007年的36%,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0%—60%)甚至发展中国家(印度55%)的水平。这就要求转变传统的投资方式和经济模式,由投资重化和资本密集型向投资第三产业转换。
  第三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不是资本密集型。投资劳动密集型产业,可以抬高劳动报酬占比,提高收入,并可以更大力度地缓解我国当前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这种投资转换,都有利于刺激消费,也有利于经济结构的转型。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9-07-22


2009年01月(《小康▪财智》)


2009年02月(《小康▪财智》)


2009年03月(《小康▪财智》)


2009年04月(《小康▪财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