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9年05月《小康》
  栏目:地球村
边缘化的日本

★文 /罗天昊

  日本特性是:高素质的国民及由此造就的丰富人力资源、贫乏的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可以纳入美国的体系,而不太可能成为独立的不可控的经济体。与美国经济的巨大互补性,是日本速崛的重要原因,台湾、韩国某种意义上也是走的这条路。
  亚洲觉醒:日本失去先发优势
  在全球化的历程中,其它国家也加速了现代化的进程,日本的制度优势将逐步丧失。
  经过民族独立之后的初期阵痛,亚洲各国和地区亦开始了现代化的里程。上世纪80年代,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等“亚洲四小龙”相继崛起,90年代,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四小虎亦开始突飞猛进。其后,越南通过革新开放,近年来亦发展迅猛。而印度在进行市场化改革之后,也开始大象之舞。亚洲国家的崛起,稀释了日本的独大地位。1994年之后,日本名义GDP从占全球17.9%的顶点逐步滑落,一直到今天的9.1%。
  对日本影响最为直接的,还是中国。中国通过改革开放,逐步崛起,使日本的影响力削弱,如果未来中国能够继续现代化改革,在制度层面缩小差距,则日本将根本无法与中国相提并论。
  在制度优势丧失后,日本的先天缺陷,将成为其致命伤。
  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其先天禀赋有限,日本侵华,在某种意义上说,正说明日本经济强盛的脆弱性,只有依靠中国的资源,方可立足未来,很多当年侵华的日本高级军官和政府官员,在对华战争之时,既骄傲自大,更有隐藏于内心的恐惧,在未来,日本是一个会被日益边缘化的国家。日本的崛起,只不过是得益于中日之间现代化的时间差,在中国尚处于中世纪乃至半封建社会时,已经脱亚入欧的日本,对于中国有一个体制上的比较优势。
  早在100多年前,就有日本人洞察到其未来宿命。而民国时期富有远见的中国人如国民党的蒋百里,共产党的毛泽东等人,正在此基础上,预见到中日之间经过持久战后,日本必然失败。
  三十年前,中国名义GDP仅占全球的1%,为日本的十分之一,而2008年,中国GDP已相当于日本的87%,未来三年中国超越日本,将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大势。而到2025年,印度亦将超过日本。日本的亚洲经济中心地位,将不复存在。
  日本的先天禀赋的局限,使其与德国一样,缺少成为世界一流强国的基础。纵使美国衰落,日德也无能力取代,日德仍然只能成为未来主流经济体的互补性力量,这是日德等类国家的宿命。
  被“中美板块”遗弃的“大香港”
  从全球经济格局来说,其形态正如两大版块。以前存在几十年的的美苏对峙以及现代单一的超级大国美国,是为一大版块,而广大后发的经济体,则是另一版块,无论是日本,还是德国,更似是美国这一全球主要经济体,与广大的后发国家之间的缓冲带与中转地。只有小国,才适合充当这种中间地带,日本与德国,其崛起更多得宜于这种“自由港”的地位。在某种意义上说,日本、德国之于全球,正如香港之于中国。
  在中国和美国之间,日本亦如一个“大香港”,日本的崛起,亦得益于美国与中国这两个大国之间的落差,使日本有机会成为中转地与自由港。中美对立时期,以及中国改革开放伊始,经济上尚且属于落后地位,日本作为中美之间的中转地,成为资源交换市场交换的巨大自由岛,从中日邦交正常化一直到20世纪初,长达30余年的时间内,日本同时成为中国与美国的第一大贸易国,两边均获得了巨大的利益。
  最近两年以来,中国取代日本,成为美国的第一贸易大国。同时,美国亦取代日本,成为中国的第一贸易大国。中美之间互相成为对方的第一贸易大国。日本则逐渐被边缘化。
  全球化的浪潮使“中国版块”与“美国版块”在碰撞后产生一体化的倾向。很多学者就曾就未来时代的中美两国重新作出战略性定位,称之为“中美国”(Chimerica) ,即中国是美国全球合作伙伴的“中美国”概念,一种新型的,以合作而非竞争为存在形式的大国关系。
  不光是在中美之间,在全球范围内,日本对于美国的重要性亦日益降低。美国强盛时期,日本可以作为美国经济的互补体,而当中国,俄罗斯等大国逐步强盛后,美国与其它大国之间的直接对话与资源交流合作将更多,日本作为中间地带的“自由港”地位将逐步衰落。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9-05-21


2009年01月(《小康》)


2009年02月(《小康》)


2009年03月(《小康》)


2009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