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称,受制于两大因素,使得许多大型钢企对于并购只能感叹“心有余而力不足”:一是因国内外钢铁需求旺盛,大小钢企均利润高效益好,自我发展和扩张欲望很强,缺乏并购重组驱动力,成为“非卖品”;二是如中钢协人士所言,“解决跨地域利益问题成为推进企业并购重组的重大难点和关键”,地方不愿将企业利润转让,只愿搞松散型企业集团,不愿搞以资产为纽带的并购重组。
钢价的下跌破坏了他们之间的利益平衡。在钢价下滑的上游,以必和必拓、巴西淡水河谷等为代表的铁矿石企业发出了“不涨价就不发货”强硬态度;在下游,则是房地产、汽车、家电等用钢大户的需求疲软和集中度的扩张。这些对于在资金和技术以及原料采购上均缺乏手段的小型钢企来说无疑是重大的打击,导致其目前已经陷入产多少亏多少的困境,华北一些小钢厂已经主动与当地大型企业联系出售事宜。另一些抵抗能力更强的大中企业,则被迫祭出最高幅度达20%的“减产保价”法宝,但效果也不是很明显。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已出现积极推动当地钢铁企业参与重组、做大做强的迹象。因此,包括宝钢高层在内的有关人士乐观估计,国内的兼并在受政府“有形之手”导向之外,今后借助市场化“无形之手”的力度可能会更大,中国钢铁行业的深度调整将会更加顺利些。
9月,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连续发出“兼并重组、扩大规模”的言论,认为正是在钢铁行业高速增长时期已经过去、行业拐点开始显现的情况下,规模扩张必将成为今后宝钢发展的重要一极,宝钢战略方向将确立为“规模+精品”。
另一家大型金属企业高管对外承诺,虽然企业因产品价格大幅下滑而承受巨大利润压力,但企业绝不参与限产联盟以干预产品价格。“因为目前产品价格的波动和下滑,对行业来说并非坏事。”这话的弦外之音却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张晓刚称,中国钢铁业已到了不得不重组之时。
重组提升产业竞争力
据海通证券发布报告称,在此次国家4万亿投资计划中,轨道投入在铁路投资中占7%到10%,国家的铁路投资计划将为轨道用钢市场带来2450~3500亿的大蛋糕。目前,国内钢铁公司中生产钢轨的4家分别是鞍钢股份、包钢股份、攀钢钢钒和武钢股份。
然而这种“雪中送炭”的救助方式只能帮助国内钢企渡过目前的金融危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国内钢企重组更加符合行业发展的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