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8年08月《小康》
  栏目:聊斋
曹操的第三件法宝

★文 /陈抗行

  曹操全面推行“军屯”,事实上把整个农业经济改造为官营经济——土地国有,政府再度有效地控制了资源:“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使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追溯曹操在中原及北方地区的胜利,人们一般就会联想到他的军事、组织才干以及“挟天子以令诸侯”——诚然,这是曹操克敌制胜的两大法宝,而相对不为人所知的是其第三件法宝:屯田制。某种意义上,正是这第三件法宝,奠定了曹魏乃至晋朝稳定的经济基础。
  大凡在东汉末年生活过的人都有着强烈的印象:四百年盛世之后,却是极度的不安,土地兼并、流民、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商业税种。而东汉政权此时正一头沉浸于内部的权力斗争之中,后宫势力、宦官势力、文官势力的权力角逐,成了庙堂上的主旋律。而整个帝国的经济秩序遭到了颠覆,正常的财富汲取遭到了土地兼并者的抵制,税源广泛不足,纳税人口被隐瞒:追究纳税人口的流失,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土地兼并的原因,另一方面也未尝不是对重税的躲避而造成。
  遇上这样的情况,任何一位眼高于顶的变法高手,估计也只有感慨回天乏力的份。
  在一次鲁莽的政变之后,外戚何进与以“十常待”为代表的宦官势力两败俱伤。而上述盘根错节的经济结构痼疾的解决,居然由几次非理性的屠杀掀开帷幕,如黄巾军运动带来的劫难,西北军阀董卓进入国都洛阳后,刻意针对豪门发动抄没家产乃至屠杀的政策——武人式残暴的“刀斩乱麻”,有时候居然是解决财政瓶颈的关键。当然,这样做的后果就是,虽然“利出一孔”财富汲取流程的抵制遭到了清算,但同时也伴随着大量杀戮性的清洗,人口的流失在所难免。董卓政府完全凭一时之痛快,并没有稳健的后续政策,杀人抄家上了瘾,正常的财政治理工作却无人去执行,该政府遭到全面的反对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一个时期的激烈动荡,对下一个时期的调整有一定的好处。曹操无疑是在前期动乱中拣到便宜的人之一:考察社会重组最激烈的地区,就是河南等中原地带,“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在自己的日记中记下了对现状的描述——很难说曹操一定是带着同情的眼光看待这一切的,估计内心欣喜的成分多一些。
  政治家考虑的重心是利害计较,这样的现状无疑为曹操的治理提供了便利,至少没有豪门可以站出来反对他的经济政策了。一部分豪门迁往远离政治中心的南方,大部分豪门被杀。况且曹操并非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社祸首,大可心安理得、从容不迫地推行新政。
  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击败了颖川汝南的黄巾军,夺得了一批耕牛、农具和劳力。此时,曹的幕僚枣祗建议推行屯田制,在许昌一带开垦土地,实行屯田,以解决粮食问题。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任命他为屯田都尉,全权负责屯田事宜。
  枣祗在许昌,首先将荒芜的无主农田收归国家所有,把招募到的大批流民,按军队编制编成组,由国家提供土地、种子、耕牛和农具,由他们开垦耕种,获得的收成,由国家和屯田的农民按比例分成。屯田实施的第一年,就“得谷百万斛”。于是曹操下令,郡国都置田官,屯田制得到广泛地推行。
  屯田制最早起源于西汉初年,汉文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在边疆地区招募流民开发荒地,号称“募民实边”,是为“民屯”。曹操全面推行“军屯”,事实上把整个农业经济改造为官营经济——土地国有,依据曹操政府的计划进行统一生产,在短时间内恢复并稳定了局势,政府再度有效地控制了资源:“数年中所在积粟,仓禀皆满”,使曹操“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环顾当时的其他诸候,大多无法采取这一有效治理手段:如袁绍在北方、孙策在江东、刘表在荆州,即便有心也无力进行土地改革乃至经济改革,关键原因还是在于上述地区相对于中原,较少经历剧烈的社会重组。而当政治改革不彻底或根本未曾进行,经济改革也无从谈起。
  只有一个刘备,意识到曹操屯田制的价值:多年以后,刘备在四川站稳脚跟,也模仿地推行此项政策——但一来时间上晚了将近20年,二来当时四川的基础薄弱、人口稀少,因而效果上打了很大的折扣。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8-08-13


2008年01月(《小康》)


2008年02月(《小康》)


2008年03月(《小康》)


2008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