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8年07月《小康》
  栏目:读者来信
200807期 读者俱乐部

★文 /《小康》编辑部

  学者圆桌
  
  灾后重建将加剧通胀压力
  地震对中国全年经济增长影响不大,但地震可能会对通胀造成更加明显的影响。此前中国CPI几乎完全是在食品价格的推动下上涨的,四川和重庆总计的谷类作物产量占到全国总产量的8.2%,肉类产量占到10.4%。虽然该地区仅有部分生产受到影响,而且全国其他地方的夏季收成看来不错,但这些受灾地区的谷物、蔬菜和牲畜生产很可能会放缓食品供给的增加,并推迟食品价格的回落。
  当下半年启动重建工作时,这场地震也将加剧非食品类的CPI通胀压力。直至2010年,重建的投资总额很可能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约占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度总额的10%),这可能会加剧上游行业的通胀形势,并缓解产能过剩行业的通缩压力。宏观经济面临的风险是,通胀高位运行的时间越长,就越有可能推高通胀预期,并导致通胀蔓延至非食品类别。如果通胀预期失控带来“抢购风潮”,通胀将被进一步推高。
  ——雷曼兄弟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 孙明春
  
  
  重建应控制投资总量
  这次地震损失确实很大,但对我国经济的负面影响不会太大,不会影响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也不会给通胀带来多大的压力。紧缩性宏调政策应继续实行,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控制通胀,防止经济过热。经济方面,需要担心的不是生产力,而是投资界。受灾地区的生产力较小,不会影响全局。但地震中政府的表现会影响投资界的心理,这次震灾中政府以及社会各界表现出色,救灾很坚决,稳定了人心,有利于我国进一步的投资建设。通胀方面,引起通胀的商品以农产品为主。虽然四川是农业大省,但受灾地区并不是生产基地,不会给农产品供应造成影响。但灾后重建时,需要在全国范围内严格控制投资总量,防止经济过快增长,否则通胀会愈演愈烈。具体来讲,灾后应在全国尤其是四川对投资项目进行一次全面的清理,确定优先次序,有的项目做大,有的项目甚至可以取消。在控制总量的前提下有增有压,对于灾后重建急需的,给予鼓励;暂时没那么紧急的,先缓一缓。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龙永图
  
  
  震灾为模式转型带来契机
  地震摧毁了灾区的生产能力,造成供给减少,需求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也随之加强。在“一个水龙头”下,更多的向灾区投入,就意味着其他地区更加紧缩的货币环境。如果其他地区不愿意承担这种负担,要求放松货币限制,那么只能带来通胀的恶化。对货币紧缩更高的容忍度,也是对灾区的支持。此次地震将导致灾区的需求大幅提高,也正是东部地区减少出口,扩大对西部供给的良好机会,是由外需向内需导向转型的良机。
  长期以来,中国公认的潜在增长速度是8%—9%。现实的GDP增长明显超过了潜在经济增长速度,这就表明经济中出现了过度需求,而过度需求的存在必然导致通货膨胀。经济减速的风险与通货膨胀将是今年宏观经济面临的挑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 余永定
  
  
  救灾不是调整从紧政策理由
  
  自然灾害要区分成两类,一类是像非典那样的灾难,它没有毁坏物质财富,但危害到人民的生命健康。从对GDP影响的角度看,会降低人们的需求,从而降低经济的活跃程度,也就降低了GDP的增长。另一类是像汶川大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它的特点是危害到人民的生命,并毁灭了大量物质财富,这种灾害毁掉了过去积累起来的很多东西。因此,在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会带来大量的物质需求,并需要大量的建设,会加快GDP的增长。我不同意一些说法,认为现在要抗震救灾,就要放松或调整宏观政策,我们可以有别的理由来讨论是否要调整宏观政策,但抗震救灾本身不是调整货币政策的理由。我们反倒要看到这种灾难对经济活动加速的影响,而不是要调整经济政策、放松宏观政策。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樊纲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8-06-23


2008年01月(《小康》)


2008年02月(《小康》)


2008年03月(《小康》)


2008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