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8年03月《小康》
  栏目:文化
儿子的“消防站”

★文 /枫雨

  记得女儿从美国的幼儿园毕业的时候,获得了所谓的毕业证书。每个小朋友还有一个特别证书,有的是“最富想象力奖”,有的是“最会讲故事奖”,女儿得到“最有创造力奖”。我忍俊不禁:5岁的孩子知道什么是创造啊?
  到了儿子上学前班,发生了一件事,对我触动很大。那天老师布置的作业是用两张厚纸剪出一个消防车和一个消防站。我看到儿子用一张纸歪歪扭扭地剪出一辆车的轮廓和不圆的车轮,然后用胶水粘起来,涂上色彩。好歹像是一辆车子。可那个消防站却让我摸不着头脑:儿子把另一张纸从头到尾彻底裁掉,只剩下一个被涂了颜色的外边。我问他:“你的消防站呢?”儿子说:“这就是啊。” “这叫什么啊?“我无可奈何:“看明天老师怎么说你!”
  没想到,第二天儿子告诉我:“老师说我做的很好,很有创造力!”
  啊?这样一条纸片,也是创造力啊?我有些晕了。认真琢磨,才有些明白,5岁孩子的这种与众不同的思维,成年人确是很难有的,这不叫创造力,还叫什么呢?
  想起以前在中国听过的一个故事。说是研究人员分别在大、中、小学生和幼儿园小朋友中做了一个同样的实验:在黑板上画一个圆圈,然后问不同年龄组的人这是什么?
  大学生们看到这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问题,居然没有一个人说出答案,他们怕被人笑话自己愚蠢;中学生们拿着圆规和尺子去测量,还是没人敢说是什么;小学生有的开始问:是一个圆吗?而在幼儿园里,立刻就有了答案,:“是个鸡蛋!”、“是个脑袋!”、“是个圆饼!”……五花八门
  实验的结果让研究人员非常感慨:这么简单的一个图形,为什么年龄越大、知识越多,反而想象力越贫乏呢?我们的想象力怎么丢失了呢?
  在中国古老的文化中,老师的定义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并没有引导、鼓励和开发学生的部分。所以学生常被动地接受一切来自权威的知识、统一的教材,一切为了高考的填鸭式制度,让我们有了很多博闻强记的神童和天才,然而离开了书本和固定的模式,自己的动手能力和自由思维却受到了严重地限制。再加上家长经常“横向”地对比自己的孩子,总是“人家怎么考100,你怎么就考90”的训斥,孩子的自尊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
  而在美国,学校没有统一教材,孩子们可以选择的余地太多了。看完一本书,没有统一的“中心思想”,而是按自己的理解说明或者画出一幅图画。学生们得到鼓励和肯定,“纵向”对比自己,总是在进步,于是他们就会更相信自己。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8-03-17


2008年01月(《小康》)


2008年02月(《小康》)


2008年03月(《小康》)


2008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