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8年02月《小康▪财智》
  栏目:财智观察
中国企业缺乏创新的根源

★文 /孟庆祥

  2007年度世界品牌百强中,美国占有52席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品牌百强仍然没有一家中国企业。美国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品牌,几乎全赖于科技创新的力量,即使是在非常古老的传统行业,如食品和饮料行业,美国也是通过创新树立起来的强大品牌。
  创新是争夺第一的关键步骤,强大的品牌几乎都是开创某个门类的创新者。可口可乐发明了碳酸饮料,现在仍然是世界最值钱的品牌;星巴克改变了美国人喝咖啡的习惯,所以建立了强大品牌号召力;微软普及了桌面计算机操作系统,所以它在个人计算机软件上的地位难以撼动⋯⋯
  缺乏创新者,通常都难以建立品牌。
  求同思维模式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文化基础,从情感来看,我们有时也讨厌自己缺乏创新精神,要想改变则是非常困难的。
  自从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之后,创新就被禁锢起来了,这其实是统一的代价。自然界的进化遵从“分布区域不重合原­理”,如果两个物种在一个地理区域争夺完全相同的生态位,其中的一个物种将会被驱逐出去。例如,夏威夷岛上的一种果蝇“土著”,后来引入了一种橘小实蝇,不久就把本地土著从海边排挤到高山地带。
可怕的“同化”
  形成新的物种最重要的条件是地理上的隔离,从而造成生殖隔离,新的物种才不会被同化。老虎、狮子、美洲虎本是同源的,他们共同的祖先都是更为古老的豹,但是由于在地理上的迁徙,才形成了不同的物种。在非洲没有老虎,在亚洲则没有狮子。若缺乏地理隔离,新的物种就难以形成,新的物种在交配过程中,总是被大群的物种同化。
  在文化领域,也遵从这个进化规律,当一种思想统治了世界之后,就为新思想的萌发、壮大设置了障碍­,尤其是思想和人们生活规则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之后,不管是思想还是服饰,不管是食品还是用品,总是趋于同化。春秋战国时期产生很多思想流派的原因是因为没有一种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同时,政治上的割据局面,构成新思想发生的地域基础。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可以游历各国,传播他们的思想,相互影响和借鉴,并没有迅速的同化,因为这些思想尚未形成制度的基础,可以自由繁盛的发展。
  春秋之后,法家、道家、儒家相继登场,开始统治人们的头脑,并且作为社会规则的理论依据和政治、经济生活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此后的中国一直是一个长时期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大国,这就相当于丧失了地理上的隔离,新的思想、乃至创新就难以繁盛起来。
  这种社会模式又反过来影响了人们的行为模式,创新总是得不到好下场或者无果而终,最终压抑了人们的创新动力,求同思维成了中国文化的主基调。
  一种模式一旦取得成效之后,就会一直发展下去,直到它非常不适应才会被新的模式取代。看看我们购买的图书,就可以略微窥见中国文化模式是多么的讨厌创新,最流行的商业书籍是什么?是《没有任何借口》。老板为了员工更听话,大把大把的把这些书买回去分发给员工。从这些“细节”上的蛛丝马迹就可大致知道我们的行为模式和主张取向。求同与听话一直统治人们的头脑,创新之举往往被压制。
模仿比创新盛行
  在经济竞争中,后发者通常也会采取抄袭或者模仿的模式。譬如,有人发明了电视,你还会重新发明吗?尤其在抄­袭有利益可图的情况下。那么,改进如何呢?毕竟世界上大的发明创造是很有限,而改进的机会则非常多,日本并没有发明汽车,也没有发明电视,通过改进,他们的这两个工业的品牌已经跃居世界领先。那么,为什么我们连改进也很少呢?这可能是产业阶段性选择规律造成的。一般来说,产业发展的初期提供的改进机会比较多,产业发展到成熟期之后,改进的机会就非常小,非常微不足道了。比如汽车工业的发展就说明了这个过程。
  发明汽车;(奔驰)
  把汽车变成实用的代步工具;(福特)
  把汽车变成舒适的交通工具;(通用)
  分化出各种款式和功能的汽车,如房车、越野车、敞篷车等;(众多汽车公司)
  降低汽车运营成本,省油的汽车;(日本汽车)
  每次大的变化都产生了最重要的品牌,卡尔·本茨发明了汽车,奔驰这个品牌一百多年后仍然是第一品牌,爱迪生发明了灯泡,通用电气现在仍然是世界最著名的照明产品的品牌。
  大体上越到后来的改进就越小,创造差异的机会也越小,因为小型的改进十分容易仿效。福特抓住了把汽车变成实用交通工具的机会,但是,成功导致他的思想老套(相当于中国文化形成的思考模式),他的T型车由于成本低廉、动力小,无法安装上车篷,另外,也受限于他庞大的生产线改造成本,使他在客观上难以革新。
  斯隆说通用的崛起主要是四个原因:全封闭车身;汽车按揭购买模式的普及;二手车市场的形成;年度车型活动的成功。
  
如果从“公平”的意义上看,市场选择机制给了创新者占领人们大脑的机会,他们付出的代价是冒险和失败。给模仿者的则是较小的风险,代价则是缺乏品牌,较为低廉的价格。
  
市场选择往往很“势利”
  必须给创新提供合适的土壤,创新才会被市场选择。中国一直没有选择创新的土壤,整个经济环境一直有利于模仿者逍遥。中国数量充足价格低廉的劳动成本优势一直在消灭和压抑着其它优势。
  牛和马的体形、体重类似,但是它为何比马跑得慢呢?因为它长了角,这样在生存斗争中就削弱了对速度的选择压力。自然进化是此消彼长的, 经济进化也遵从同样的规律。
  应运而生、符合时代大趋势的创新通常更具有形成品牌的力量。日本汽车代表什么?当然是低运营成本,在石油危机、油价攀升的时期,日本汽车品牌崛起了。星巴克一直坚持的高质量、高品位也不是一夜成名,而是美国人喝咖啡的档次整体升级,才让它迅速发展到庞大的规模。
  有人可能又要问,为何我们连小的改进也非常匮乏,甚至,在质量上也一直比别人略逊一筹呢?
  这是因为小的改进无法撬动人们的头脑,这种改进就缺乏被选择的可能性,市场并不是可以被无限细分的,前一段时间,有人推出了一种新的洗发水概念,声称这种洗发水适合洗长发就没有取得成功。一个概念能否成功,取决于它能否在顾客的头脑中扎下根,直径6英寸的大脑货架空间有限,无法容纳这么多的细枝末节。
  由于小的创新无法取得成效,自然选择总是打击着创新,模仿就更加兴旺。
  如果从“公平”的意义上看,市场选择机制给了创新者占领人们大脑的机会,他们付出的代价是冒险和失败。给模仿者的则是较小的风险,代价则是缺乏品牌,较为低廉的价格。我这么说好像暗示市场是公平的这个中庸的寓言,事实上不是,进化没有价值取向,也从来不选择什么公平。之所以形成有创新者、有模仿者的局面,并且长期维持这种局面,是因为市场选择恰好是造就了这种我们认为相对公平的机制而已。
  宿命正在被打破。
  随着劳动成本的上升,比较优势的丧失,模仿者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在这种压力下,创新必然越来越体现出优势来,很多专家预测未来中国也会成为创新的中心,从趋势上说理应如此,但不会一帆风顺。
 
《小康•财智》2008年第02期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2-08-20


2008年01月(《小康▪财智》)


2008年02月(《小康▪财智》)


2008年03月(《小康▪财智》)


2008年04月(《小康▪财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