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8年02月《小康》
  栏目:小康指数
大剧院:我曾经的家

★文 /张志 李漠 王帆 李谟坤 特约撰稿 卜大

  在30号楼下,一个正在遛哈士齐犬的男青年告诉记者,他家原住石碑胡同,他坚决支持建设大剧院。尽管刚搬来时,不喜欢这里,但是慢慢就好了,毕竟这是搬迁,不是发配。
  他说,大剧院在一片反对声中动土,实质就是不同文化之间、历史与现代之间的激烈冲突,反对建设大剧院,无外乎两点:一曰,花费巨大,劳民伤财;二曰,大剧院的形式,与古都城市气质不协调。可明代宫室建筑死气沉沉的,引进大剧院这样的颠覆性建筑是上策,统治北京几百年的“帝王权力美学”,早该冲击冲击了。
  他还说,正如学者所言,北京的建筑一直在历史和未来之间苦苦挣扎,既想追求摩登,又想表现传统。其结果是,很多现代设施既不能超越早已是登峰造极的传统建筑,同时更不能领导现代时尚的潮流。安德鲁设计方案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彻底冲破了传统的羁绊,并试图以矫枉过正的方式,使那些囿于传统或者厌倦传统的人,都去适应一种全新的风格。
  家住嘉园一里14号楼的润姓妇女告诉记者,她家原住石碑胡同52号,老少三代5口人挤在20多平米的小屋里,为响应国家号召,及时搬迁,在1998年10月就住进了两套共100多平米的房子,还得到了3万多元补偿款,安置得比较满意。
  谈到当年的情况,她说,那交通真叫不便,只有300路和368路,楼四周是庄稼地菜地,荒凉,心里落差很大,再回老地方,那叫进城啊。
  现住14号的唐先生告诉记者,当时不通车,买菜困难,快走也要半个小时才能到达超市,周边环境恶劣,一刮风到处是灰。他还说,原来,自打爷爷那辈他家就住在花园大院16号,尽管原来一家三口住10平米,现住40多平米,也还是觉着不方便,很不习惯,不过,现在地铁五号线通了,交通方便了,四周楼房全盖起来了,环境也好了。但是,如果不是为大剧院腾地儿,还是居住在老地儿好啊。
  已经成为历史的胡同记忆
  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和85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也是世界上规划最严谨的历史文化名城。在北京老城区内,曾经三重城墙环绕皇宫,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那里不仅有皇宫、庙宇,还有众多的王府、会馆,以及各种各样的胡同,被国家大剧院覆盖了的绒线胡同等,就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区之一。
  绒线胡同位于西城区东南部。明清时,绒线胡同东起旧司法部街,西至宣武门内大街。民国2年(1913)开辟和平门和北新华街,将绒线胡同分成东、西两段。与绒线胡同平行的安福胡同、帘子胡同、松树胡同等也被分为东、西绒线胡同。1965年,以北新华街为界,绒线胡同东段称东绒线胡同,西段称西绒线胡同。绒线,在北京话里有两种含义。一是真正的绒线,即:棉、毛、丝、麻线统称;另一层意思是指小杂货店称之为“绒线铺”。
  打小就和“发小”在胡同里玩耍的老唐,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城南旧事”。
  唐家在北京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他的爷爷,那也是在辛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之后了。满人入主北京后,就把京城明朝原住民全部赶出东西两城,只有旗人才有资格居住在内。大清覆灭之后,唐爷爷才从山东老家搬到了花园大院。
  听爷爷说,花园大院曾经是大宅门的大花园,种植着奇花异草,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是当时的真实写照。1949年后,这里成了大杂院,也就没了旧日容颜。
  花园大院近邻石碑胡同,还有东绒线胡同,以及兵部洼胡同。石碑胡同北口便是是车水马龙的长安街,南面和兵部洼胡同贯通,再向南就到了前门西大街,从那就可直奔花花绿绿的大栅栏,只是小孩子被严格禁止。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8-02-20


2008年01月(《小康》)


2008年02月(《小康》)


2008年03月(《小康》)


2008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