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8年02月《小康》
  栏目:小康指数
大剧院:我曾经的家

★文 /张志 李漠 王帆 李谟坤 特约撰稿 卜大

  2007年9月25日,国家大剧院戏剧场进行首场试演,几十名当地拆迁户应邀来到了金碧辉煌的剧场。脚下的这片土地,10年前曾是他们的家园。搬迁10年来,拆迁的170余户居民经历了怎样的生活变迁?
  
  再回老地方,那叫进城啊!
  连倒4趟车,耗时3小时,2008年1月13日记者终于找到北京丰台区马家堡社区嘉园一里30号楼,走进拆迁户家里。
  国家大剧院的拆迁范围,北起花园大街,南到东绒线胡同,东起人民大会堂西侧,西到石碑胡同,共涉及173户拆迁居民。拆迁相当顺利,在1998年11月18日之前,建设用地的拆迁工作就已近尾声,拆迁户被集中安置在马家堡社区,其中30号楼最多,有140多户。
  10年的风霜雨雪,已使30号楼显出憔悴之态,门道两侧拥挤着的十几辆锈迹斑斑的三轮车,让人想起了胡同和胡同的生活。
  在西城副食商店退休的骆老师傅家,四壁白墙,地面是水泥裸地。骆老师傅告诉记者,他家原住东绒线胡同5号,6口人住20平米。为了大剧院建设,1998年11月搬到此地,住进了共80多平米的两套两居房。尽管宽敞了,可还是想念住了50多年的老房子,搬走后,也回去看了几次,最近几年,走不动了。大剧院试演那天,他也收到邀请票了,只是已经无法前去观看。
  回忆刚搬迁的情况,骆老说,那时周围楼很少,很不方便,不只是日常生活,转学要赞助费,孙女上学每天要骑车几十里到原来的31中。当然那苦过去了,现在孙女已经财贸学院大学毕业。他感慨道,“国家让搬我们就搬吧,但是原来的地段,再也找不到了,东绒线胡同5号正是大剧院的中心啊。”
  骆老楼上的陈老爷子,隔着防盗门一听说采访相关于国家大剧院,就打开了话匣子: 1989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创立,15年接受海内外捐款22亿多元,资助250多万名贫困学生上学读书,援建希望小学9000多所。而大剧院总投资是26.9亿元,以每个希望小学25万计算,可以建多少所希望小学啊?听说大剧院仅仅每月的电费就需要400万元人民币,这就可以建十几所希望小学。还有水费呢!记者向他询问搬迁时的情况,他说,都10年了,大剧院都开放了,还说这些有意义吗?他关上了门。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8-02-20


2008年01月(《小康》)


2008年02月(《小康》)


2008年03月(《小康》)


2008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