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8年01月《小康▪财智》
  栏目:财智观察
财富和幸福感

★文 /王辉耀

  最近参加了一个很有趣的论坛,谈财富和幸福感之关系。话题其实很普通,但经不得仔细想,最终会涉及到终极的人生哲学:绝大部分人都在拼命赚钱,以积累个人财富为首业,却常常陷入机械的运作,忽略去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最有意义,正在积累的财富和成就幸福感有什么关系?昨天的讨论是妙趣横生的,周国平说自己超然不了,也喜欢钱。他说钱就两个作用,第一满足物质生活,但物质生活到一定限度的时候,钱带来的幸福感递减,之后只有通过钱来满足精神生活延续幸福感,比如买书;道德上的满足感,比如慈善。个人很同意他的说法:钱本身给你带来的幸福是有限的,它必须是作为一种手段来实现更高的东西,那个时候的幸福感更强烈。
  财富的增加可以改善生活质量,从而增加幸福感。钱的确能带来幸福感,但幸福感却不光来自于生活状况,生活质量、心理调适、人际关系和未来预期等都是得到幸福的因素。可以说,财富是得到幸福的充分条件非必要条件。
  中国的GDP在不断增长,却有调查显示,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中先升后降,与经济发展的曲线并不同步。可见,发展经济有助于幸福感的提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幸福却不再依赖于财富的增长。
  缺乏基本的舒适生活条件的人,幸福感的体验往往较低。而在“衣食足”的人群中,财富的多寡,与主观幸福体验的关系很微弱。或者说,在达到舒适温饱之后,财富的增加所带来的幸福感会越来越弱。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很多和财富无关的因素。经济越发展,非物质因素对幸福的影响就越来越大,人的幸福感也越来越多元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原有的收入等“硬指标”已无法反映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心态差别。 “幸福指数”一类的概念我认为值得倡导,不能为追求GDP而GDP。把原来追求的“GDP至上论”转向更多元的评价标准是社会成熟的表现。
  还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我的家乡成都,现在是出了名的休闲之都。据说幸福指数非常高,不用什么数据调查,凡是到过成都都说成都人很会生活。“打打小麻将,吃吃麻辣烫”,老百姓的生活有滋有味。其实成都居民平均收入在各大省会城市里不算高,更不能和北京上海深圳比,但是,幸福指数后者却少于成都。成都人常把“安逸”一词挂在嘴边。生活里什么事情都要追求达到安逸舒适的程度,同样的钱却可以过出不同的生活。这就足以见得财富并不直接等同于幸福感。
  同时,人是个社会性、精神性的动物。幸福感有时候真是“比”出来的。很难说阿Q不幸福。也就是说关键怎么想你周围的人,我们惯常将自己的生活状态和同学比,老乡比,朋友比,和接触到的一切人比。好过别人很多人就觉得精神上有了愉悦和满足感,自然就有幸福感。这里的“比”,不一定是比财富多寡,比各种因素,比生活的状态。所以所谓“知足常乐”是基于这种“比”而说的。
  这个“比”说深层一点,就是价值观对幸福指数的影响。有相似的标准人们才能也才会进行“比较”。如果从小灌输学习好考名牌大学才能有出息,孩子肯定会认为自己考了高分就是极大的幸福。古代的中国读书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有通过科举进入官僚体系,知识分子才会觉得自己实现了人生价值。当然会同别人比做到了几品官员,当然会为自己没有加官进爵而郁郁寡欢,也当然不会像现在还可以去从商、当纯粹的学者来获得幸福感。价值观单一,大家目标一致,竞争也会加剧,名额有限,自然失意者更多,幸福指数就低。按这个逻辑­下去,社会的幸福指数与多元的价值观是成正比的。如果我们的社会形成多元的价值体系,每个人不再以获得同一成就的指标来检验自己的幸福与否,而听从于内心的选择,是再好不过的。大家都想当超女,都想当富翁,都想当高官,竞争压力就大,就不容易得到幸福。而价值观多元的社会,去做别人认为微不足道,自己却又乐在其中的事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一样可以获得幸福感。当然,这样价值多元的社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中国现在GDP开始上去了,这并不等于幸福感也同比增长,中国现在需要有新的价值观和幸福观,这是中国目前快速发展社会所迫切需要的。


《小康财智》2008年第01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2-08-20


2008年01月(《小康▪财智》)


2008年02月(《小康▪财智》)


2008年03月(《小康▪财智》)


2008年04月(《小康▪财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