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8年01月《小康▪财智》
  栏目:理财
基金馅饼

★文 /《小康•财智》记者 胡优

  
  “这么重要的公告都没有注意,干什么吃的?真让人怀疑他们能经­营好我们的基金吗? ”
  “基金经­理的行为应该对基民负责,两个经­理出现这样的错误是不可以理解的!”
  “两个XXX接手后,华夏回报就每况愈下,你们两个还有何脸面见人?”
  “基金经理严重失职,强烈要求华夏公司给予广大基民补偿!!!”
  “华夏回报的两经理太有才了!”
  ⋯⋯
  2008年1月10日,在新浪财经吧“华夏回报”频道里,众多基民抑制不住情绪,将一肚子愤怒撒向了华夏回报基金。华夏回报是金牌基金管理公司—华夏基金旗下的证券投资基金,曾取得22家平衡基金排名第5的良好业绩。就在同一天,华夏基金还被网易财经频道评为2007年中国十大金钻基金公司之首。
  华夏回报基民的愤怒­并不是基金业绩增长的缓慢,而是对频频发生的基金乌龙事件的集体不满。
2250万股增发申购竟无效
  2008年1月8日,伟星股份(002003)发布补充公告称,1月2日公开增发的1000万股A股网上、网下申购结束,但在办理增发新股登记时,发现参与网下申购的89家机构投资者中,中国银行—华夏回报证券投资基金、中国建设银行—宝康债券投资基金、中国工商银行—汇添富均衡增长股票型证券投资基金、上海长江企业发展合作公司4家机构投资者同时参加了网上和网下申购,根据增发公告的相关规定,以上4家机构投资者网下申购的2250万股为无效申购,所获配的32.08万股也由主承销商宏源证券包销。
  伟星股份所说的相关规定于去年12月25日公布,其中要求,如果机构投资者同时参加网上和网下申购,则网下申购部分将被视为无效申购。
  公告传出,舆论一片哗然。
  基民通过测算发现,3至基金申购股数均为700万股,每只基金获配股数为99777股,伟星股份公开增发价为26.85元/股,而复牌收盘价为30.91元,两者相差4.06元,不计算未来伟星股份股价的增长(仅1月11日收盘价就达到了31.53元),每家基金获配股数对应差价获利约为40.5万元。
  本无任何风险、唾手可得的总计120余万的基民收益就这样擦肩而过。
  更令基民生气的是,参与申购是需冻结资金的,每家申购700万共需5.6亿元申购款,从参与申购到申购无效,按照申购款20%为申购定金计算,共有1.13亿元申购定金在基金体外无效运作一周。
基金公司认错态度参差不齐
  上亿元体外运行的资金无效滞留一周,基金公司浑然不知,基民大为吃惊,“这些钱如果放在股市一周,即使只有1%的净增长,也有百万元收益呀。”
  在当日一项有4749人参加的网络调查中,有91.79%的网民表示不可原谅,要求基金公司给予基民补偿的占49.42%,处罚相关责任人的占26.3%,做出整改措施的占 15.88%,还有8.4% 的网民要求基金公司向公众道歉。
  非常诧异的是,几家基金公司都没有第一时间在公司网站对“申购乌龙门”给出官方声明,只是在媒体追问下简单回应,甚至将责任推向第三方,称“责任并非全部在基金公司,承销商和上市公司应该和机构投资者加强沟通。”
  华宝兴业基金的媒体负责人称,“不影响基金净值,基金持有人没有必要表示担忧。”还特别强调,“公司始终把持有人利益放在首位。”汇添富基金媒体联络负责人则以老总出差不了解事件不予解释和回应。
  相比之下,金牌基金华夏基金的态度还算及格。
  华夏基金公司副总裁张后奇表示,基金经­理参与伟星增发存疏忽,“首先对关心华夏基金公司的投资者表示歉意,同时也对承销商的做法表示遗憾,他们应该事先和我们有所沟通。”
  虽然基金管理公司均表示“事件未给基金持有人造成任何损失,并保证类似事件以后决不再发生。”
  但北京一温姓基民还是表达了不满,称“基金公司现在势力庞大,不仅不把基民放在眼里,还推托责任,尤其是浪费了基民投资的时间和机会成本。”
  该温姓基民给记者算了一笔小帐,“即使该笔亿元定金不投资,而是放在银行吃利息,至少损失了3天活期利息,按照目前0.72%的活期利率来计算,每家基金公司的损失均在万元以上。”
  温姓基民生气地说,“这种损失算不算基民的基金净值损失呢?何况上亿元投到股市一周总有一点收益吧,如果追到一个涨停板,不就是10%的收益么?华夏大盘不是做短线的高手么?”
乌龙门频发基金规模乱相
  尽管此次涉及资金额度相对于各基金的总规模来说并不大,但基金管理人在一定程度上空耗了基金持有人的资金成本,加上乌龙事件频发,基民对基金公司的职业操守和专业能力打上了大大问号。
  4个月前,同样是几个知名的基金管理公司爆发出“上电转债门”丑闻。
  2007年的8月14日,上电转债停止交易和转股,未转股的转债将全部被冻结,上市公司将按照102.76元每份的价格赎回全部未转股的上电转债。当天,上电转债最终以225.04元收盘,即使不转股,与2006年12月100元/张的申购价相比,申购者获得了120%以上的无风险收益。
  令投资者匪夷所思的是,有三家持有上电转债的基金公司却摆起了乌龙阵,泰达荷银基金公司旗下的泰达荷银效率优选和泰达荷银风险预算,南方避险增值、南方高增长和华安宝利配置3家基金公司旗下5家基金打起了瞌睡,没有在最后交易日卖出或实施转股,三家基金公司旗下的五只基金被上市公司行使赎回权,致使基金资产受损合计为2200万元。仅南方基金就动用超过1100万元的风险准备金。
  该事件的基金经­理也首次在季报中承认,“由于工作失误,在操作上出现了不应有的错误,对此产生的不良影响深表歉意。”并表示今后将更勤奋、更细致地工作,“以良好业绩回报投资者的信任。”
  然而话音未落,引起重大关注的中铁发行亦出现“乌龙门”, 前不久披露的中国中铁网下发行公告透露,有18家机构共计467610万股为无效申购。按网下1.55998%的配售比率,上市后每股涨4元计算,这18家机构共损失了3亿元利润。无效申购的比例如此之大,涉及金额如此之高,为历次大盘股网下配售过程中所罕见的。这次3亿元利润不翼而飞反而赔了回购的费用,同时耽误了基民的资金机会成本。
  一系列的基金乌龙事件,让基民心寒,两年牛市造就了基金成为抢手货,基金经­理也水涨船高,洋洋自得,自称市场英雄的基金经理也开始老虎打盹,但幕后却是基金急速扩张的乱相和专业水平的低下,“日益增长的规模与落后的专业能力关系不相匹配,最终造就基金生产力卡壳。”资深基金研究者易强表示。
  相关资料显示,迄今为止,中国基金业已走过10年历程,并经­历了市场的低迷与狂热。随着中国股市近两年的狂飙,基金公司数量激增,截至2007年底,基金公司达到了58家。
  证监会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基金资产净值3.3万亿人民币,投资基金帐户9000万,与同期的A股流通总市值相比,占比达到了28%。
  但基金规模的快速膨胀,也带来了诸多的隐患,如利益输送、人才匮乏、风控不足、管理缺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中国基金业的发展。
中国基金专业低下谁之过
  牛市以来,公众以为基金就是天下掉下的馅饼,但基金中国式乌龙事件及时提示了基民风险,暴露了相关公司的内控形同虚设。
  业内人士透露,一般说来,基金公司的投资风险控制一般要经­历三个关口:相关行业研究员要盯住公司,随时向基金经理提醒相关动态,交易室人员要对近期的交易状况作出提醒,而基金¾­理则要随时跟踪旗下的投资标的。另外,公司还设有专门的风险控制人员,也要对投资品种作出监控。
  同时基金盲目的扩大规模,也使得基金行业老问题未决,新问题丛生:风控流程设计不合理、人才瓶颈、管理混乱等等。
  其中,人才流失问题也是该类事件的深层Ô­因。
  2007年年底,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了《关于基金管理公司专业人员流动情况的调查报告》,从2006年1月开始统计,52家基金公司中共有98名基金经理离职,占基金经理总人数比率为30.15%;共有39名高管离职,占比为15.12%。
  《流动报告》显示,基金经­理离职后,其中54.7%的基金经­理选择到其他基金公司任职,19.8%的人则流向了私募基金。
  基金经­理的频繁变动,导致基金经理心态不稳,难免缺乏细心和耐心,基金公司动荡,基金经理也就无暇顾及业务。同时新旧交接,也会造成新基金经­理对前任的投资事务不清楚,但基金业绩排名又不得不在奔跑中乱战。
  新年伊始,两周内10多位基金经理变更,基金经理大变动对基金公司整体的资产管理能力和水平势必发生重大影响,过程中难免出现漏洞和风波。
  同时,新基金的不断发行,导致行业盲目无序发展,制造巨大泡沫和人才紧缺,最终将会导致中国证券市场平稳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针对乌龙门事件,虽然相关公司在事后对公司的相关流程和风险控制环节进行了检讨和改进,以杜绝此类事情的再现。
  但“专业理财”与“低级错误”实在不是“疏忽”能搪塞的。一基金研究者举例称,参与伟星股份增发的乌龙基金,有两个是固定收益类基金,“打新股”应该是目前市场债券类基金的主用赢利来源之一,“出现这种问题确实不应该是基金经理没熟悉业务规则说得过去的。”
  事实上,这些问题基金的基金经­理只要能对上市公司的公告多留意下,或在系统设置或交易员提示管理方面做到更专业,这类低级错误也许就不会出现,“操作偶尔疏漏”的解释如果多次出现,最终将是基民的用脚投票。
  财富管理中没有任何疏漏是小事,财富管理的智慧更是值得基金管理者深思的。尤其是金融创新和投资保护智慧的缺失更是历史课题。
  基金风波不断,管理层面也传递出最新指示,1月12日,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表示,要推动金融业、基金业等产品在金融体系中的创新,提高稳步创新的能力。“将鼓励优胜劣汰­,提升整体竞争力,逐步扩大基金公司的业务范围和业务模式,推动基金的产品、业务、组织和制度创新。”
  此举表明,问题品出的基金公司将有可能面临监管层面的“红牌罚出”。
 
 
《小康财智》2008年第01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12-08-20


2008年01月(《小康▪财智》)


2008年02月(《小康▪财智》)


2008年03月(《小康▪财智》)


2008年04月(《小康▪财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