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届奥运会不乏经济神话,使原本的小企业摇身转变为国际知名品牌,订单当然地从世界各地飞来。
有经济学家感慨,奥运可以改变一个国家,一个城市,或者一个企业。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主要负责人尤伯斯将电视转播权卖出3.6亿美元,并把奥运标志和吉祥物授权洛杉矶服装生产商生产带有奥运标志的服装和吉祥物,使这些生产商获利近千万美元。当年美国资料表明,印有奥运标志的文化衫价格比平常上涨了50%。 2008北京奥运,对于纺织服装业来说同样蕴藏着无限的商机。据服装行业的经济观察家预测,来北京旅游的外国人约为1000万人次/年,如果加上本国的游客,数量则更为巨大。奥运会是个全球性的文化品牌,如果能在服装产品印上奥运会相关的图案或文字,将吸引游客购买,粗略估计这将为该服装厂家形成近10亿元人民币的收益。 当然,能够坐享这巨额利润的前提是,公司首先必须取得奥运赞助商的身份,这需要支付不菲的赞助费用。1984年企业赞助奥运会费用大约为400万美元;到1997-2000年,这一数字增加了10倍,11个赞助成员平均花费达4000万美元;而进入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在的第六期计划,平均赞助额已经突破了6000万美元。同时作为系列性营销操作,赞助企业后期推广活动还需要花费大量资金。如此高昂的费用不是一般企业所能承受的。 但在自家门口举办的奥运会,大大小小的商家并不只想充满羡慕地仰望着奥运赞助商登堂入室,他们也要用自己的方式“爱”奥运。 借奥运实现品牌梦 浙江娅茜集团,坐落在杭州,但集团董事长黄栩潇却希望将娅茜做成全国性连锁集团,打造成中国女性服装的名牌。公司曾以百万年薪以此希求到技艺精湛的设计总监。品质是一家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与本质,但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成功的营销显得同样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