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7年10月《小康》
  栏目:时政
深圳:后特区时代-转型篇

★文 /策划/本刊编辑部 采写/《小康》记者

  理论界有这样一种论断,中国城市化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城市人口就增加1200万。而这种论断对于城市规模快速扩张的深圳而言,显然再贴切不过。在这种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伴随而来的却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更多挑战。“快速城市化的深圳,已经面临着可持续化发展的严峻挑战。” 土地有限,难以为继;资源短缺,难以为继;人口不堪重负,难以为继: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难以为继。在 “深圳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深圳市副市长闫小培表达了他对深圳城市转型发展的忧虑,“这一切的变化都迫使我们的城市面临转型的可能。从深圳建设用地的情况可以看出,深圳的城市扩张非常迅速。1980年到2005年深圳市市域建设用地规模从60平方公里增加到了703平方公里,而深圳市总用地面积是1953平方公里,所以可用地的潜力只剩下240平方公里。但据专家计算,按现有技术水平,深圳的土地人口承载力将达到1150万人。在水资源方面,深圳市是中国七大严重缺水城市之一。自2004年起,深圳市用水每年以约7000万立方米的速度增长。同时人口问题也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隐患。深圳市实际管理人口已超过1200万,其中1026万为暂住人口,伴随人口问题衍生的是一系列环境承载力严重透支的困境。
  统计显示,2005年深圳出口总量达到1015亿美元,占中国出口总量的13%;深圳市外贸依存度超过140%,是内地平均水平的1倍以上,超过发达国家6-8倍。外贸依存度如果居高不下,经济发展就将面临很高的风险。而这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外向型经济,适用于经济特区发展初期的阶段性发展模式,对经济增长后劲提升所需的资金、技术、人才积累,贡献不大。再加上房价的上升,高昂的电价,水电资源的匮乏和越来越严格的环境保护规定,深圳已经成为中国开办工厂花费最为昂贵的城市之一。
  在后“特殊政策”的时代,我们到底面对一个什么样的深圳?深圳正在消逝吗?
  定位的变与辩
  在激烈的国际性竞争中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定位。尤其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定位越准确,最后掌握的资源就越多,在竞争中取得的优势就越大,生存下来的机会也就越大。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钟坚告诉记者:“怎样定位,一个基本的事实必须看清,这就是,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浦东崛起后,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后,深圳昔日由中央政策所赋予的那种改革开放试验田和窗口的功能以及由此形成的在全国经济发展中一枝独秀的格局和地位是再也不可能出现了。”换言之,深圳正在回归本位,或者说,回归到一个正常的城市。只有在认识了这一前提下,深圳的转型才有可能谈得上成功。
  如果说,深圳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和成功更多的是得益于政策倾斜和优惠的话,那么,目前深圳面临的困境,是没有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以及确定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目前在深圳的定位上,理论界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是认为深圳应该仍然强调特区的位置,争取体制资源的高端,从而确定新一轮的改革和发展思路。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深圳先走10年的探索成果和经验在全国普遍化以后,并且中央还没有决定“让深圳再先走10年”的情形下,深圳不应该再在“特区”的身份上摇摆,而应以“深圳市”进行重新定位,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香港的合作,在经济体制、行政体制两方面争取吸取香港的经验,与香港“打包”共同发展。
  钟坚说:“定位的频繁变换不利于一个城市的长远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没有找到发展重心,而尽快确立自己的定位是深圳目前面临的当务之急。”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7-10-17


2007年01月(《小康》)


2007年02月(《小康》)


2007年03月(《小康》)


2007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