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7年07月《小康》
  栏目:文化
李开元:历史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复活

★文 /《小康》记者 牟尼

  我十分喜欢傅先生的名言:“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小康:您出版了《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一书,请问:“历史可以复活吗?为什么?”
  李开元:历史是已经在时间中消失了的过去。对于今人来说,我们只能通过某种智力的体验才能理解历史。这种通过智力体验理解历史的过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历史的复活。在本书序言的原稿中有一句被删除的话,“历史的复活,需要读者的参与”,后面才是现在的“只有我们互动起来,历史才能真正的复活。”就是说的这个意思。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复活历史的方式,我复活历史,既使用文献,使用考古材料,使用学术研究成果,也注重现地考察,注重联想推理和亲临历史现场的体验,力图获得一种连通古今的新型的历史复活。
  小康:学术研究讲究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而你在书中的一些结论有推理和想象的成份,它是否可靠?
  李开元: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是历史学中史料学派的严谨说法。不过,在历史学中,证据的还原物(或者说是原本)是史料,证据是对史料加以解释后的使用物,使用证据再加以解释才能够构成史实。解释是一种个人的智力活动,解释的规则在于合理。在历史学中,合理的推理是最基本的解释规则之一。所以说,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只是一个基础,而在这个基础之上还有一个更为深远和复杂的课题,就是这一分话该如何说。这个课题已经远远超出史料学派所关注的范围了。
  在中国,史料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傅斯年先生,他有一句名言,历史学就是史料学。片面的深刻,只是将砖瓦当成建筑物了。傅先生还有一句名言,他形象地形容历史学家的工作状态说:“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 我十分喜欢傅先生这句话,常常引用,情不自禁补上横批“勤动脑筋”。
  小康:在通俗历史读物中,有史学家和文学家的著作之分,文学家著作的优点是可读性强,然多不严谨;你认为历史和文学的关系是怎样的?
  李开元:我认为我的这本书是历史叙述的著作,不是通俗历史读物。这本书,既是为一般的历史爱好者写的,也是为专家写的。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将历史的精彩,真实地传达给历史爱好者,是历史学家的职责之一。这本书是努力尽职的结果。 
  同时,我相信历史爱好者们也有一个对于历史认识深化的过程,当听了普及性的讲座,读了普及性的读物,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在最初的热闹看过以后,是会有进一步看看门道的愿望出现的,那时候,这本书就可以细看了,如果和其他书对照起来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专家的知识,是精深而专门的,不过,专家的知识,也可能是支离破碎的。过于专门化的结果,除了自己正在研治的专题而外,常常对宏观的历史失去了关注,用行话来说,就是不能“通”了。我自己就曾经陷入于专精而失去了通达,导致人文精神的淡漠。我写这本书的动机之一,就是自己求通达和回归人文精神。我相信,如果专家们读这本书,也可能会得到一种宏观通达的补充,加深对于人文精神的关怀。
  历史的核心价值在于求真,文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求美。美有实美和虚美。虚美,就是虚构之美,这是文学艺术所独擅的美。实美,就是真实之美,贯通历史和文学,甚至通达科学。实美这种价值观,包括发现之美和表现之美,我在本书中所追求的推理联想之美,构筑之美,传神之美和触情之美,都在其中。遗憾的是,多年以来,历史学的美和对于美的追求,竟然被忽视而遗忘了。我最近有美丽的历史学的提法,就是希望为历史学正名。或许,从追求“实美”的意义上讲,我的这本书似乎有“纪实文学”作品的特点。
  
  李开元,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和东京大学,师从田余庆和西定生,现供职于日本就实大学,任人文科学部教授。1980年代,自创历史学的层次模式理论,提倡多元化的新史学观念,并运用于自己的研究。 2007年4月出版《复活的历史:秦帝国的崩溃》(中华书局)一书,颇受史学界关注。就历史的复活与复活的历史等相关问题,李开元的回答别开生面——无疑,他提供了另外一种进入历史的方式。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7-07-19


2007年01月(《小康》)


2007年02月(《小康》)


2007年03月(《小康》)


2007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