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7年06月《小康》
  栏目:文化
洗掉颜料,“还原”孔子

★文 /张弘

  孔子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李零如是说:“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人;一个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与虎谋皮,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空怀周公之梦,梦想恢复西周盛世,安定天下百姓的人。”
  孔子的形像是怎样的?李零如是说,他很执著,唇焦口燥,颠沛流离,像个无家可归的流浪狗。“当年,公元前 492年,60岁的孔子,颠颠簸簸,坐着马车,来到郑国的东门,有个擅长相面的专家,叫姑布子卿,给他相面。他说,孔子的上半身像尧、舜、禹,倒有点圣人气象,但下半身像丧家狗,垂头丧气。孔子不以为忤,反而说,形象并不重要,不过,要说丧家狗么,‘然哉然哉’。”显然,李零在《丧家狗:我读<论语>》中所表现出来的孔子不仅不是什么“大成至圣文宣王”,与人们印像中那个迂腐且具有道德化身意味的孔子绝然不同。“我读《论语》,是读原典。孔子的想法是什么,要看原书。我的一切结论,是用孔子本人的话来讲话——不跟知识分子起哄,也不给人民群众拍马屁。”因此,李零在孔子身上看到了知识分子的宿命,他认为,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
  以书名而论,李零已经兵行诡道,颇有哗众取宠之嫌,然细细品位,既有对孔子境遇的深刻同情和理解,又有几分自嘲和夫子自道的意味。作为流传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经典,按照著名学者朱维铮先生的说法,从公元前五世纪中叶到公元前二世纪中后期(西汉景、武之际),《论语》的原始结集本在文献中一直不见踪影,直到公元前二世纪,汉武帝时代,它才重新露面,变成一部很时髦的书,解释者起码有三个学派:“鲁论”、“齐论”和“古论”;到了公元一世纪东汉时期,又形成一种通学派,对《论语》的文本、句逗、分章、结构、诠释等等进行研究。我们现在读到的《论语》的本子(注:今本《论语》,据阮元校勘《十三经注疏》本统计,白文12000字),不是孔子的弟子或再传弟子编订的,也不是稍后些的人根据不同版本编订结集的,而是经过了两次大的改造,一个是西汉后期,汉成帝的老师张禹编定的《张侯论》,有21篇;又过了200年光景,到了公元二世纪中期,有一个博学而影响很大的郑玄(字康成,中国第一位经学大师),他以《张侯论》为底本,根据不同版本进行点校,就是“我认为这里该用这个字、该这么分章”,他把《论语》的今本给定下来了,而且两汉间对《论语》不同解释的结集,也是他。郑玄死后不到一百年,何晏把郑玄的本子及其反对派的意见编成了《论语集解》。何晏后,南北朝时代,有一个叫皇侃的,受了佛教的影响,编了一个《义疏》的本子。到了公元八九世纪,唐代的韩愈、柳宗元有点像原教旨主义,他们对郑玄、何晏的本子都持怀疑态度,要回到原典。而郑玄的时代距离孔子生活的年代已经600年了。对此,李零在本书中进行了充分而翔实的考据,并用自己二十多年的研习为今天的读者提供了一个比较可靠的文本。毫无疑问,这种工作绝非“心得”所能比拟。
  尽管至今已经有无数个版本的《论语》解读和注疏本,李零此书的独特性也是一望可知。在本书中,作者利用自己深厚的文字学、文献学和考古学功底,对《论语》进行了“正本清源”式的研究和还原。它以人物为线索,打乱了原书顺序,纵读《论语》;以概念为线索,打乱原书顺序,横读《论语》,并进行了总结。这样的创新使得《论语》呈现出全新的面貌。《丧家狗:我读<论语>》在作者“自娱自乐”的同时,更结合自己经历过的事实加以评述,这种“理论联系实际”,拉近了现实和经典之间的距离。然而,有些地方的评论还欠斟酌,似乎与李零自己解释《论语》的原意背道而驰。另外,既然在考据上已经下了很大功夫,干脆把直译加上,或许会更好。
  在洗掉历代统治者所强加在孔子身上的颜料后,一个相对真实的孔子才可能出现在读者面前。在感觉上,一个去魅的孔子显然比道德圣人更容易亲近——只是不知道,中国知识分子“为王者师”的心理何时才能完全消除。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7-06-12


2007年01月(《小康》)


2007年02月(《小康》)


2007年03月(《小康》)


2007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