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7年02月《小康》
  栏目:封面故事
重塑礼仪之邦

★文 /采写/《小康》记者 郭芳

    “古人讲‘礼乐教化’,是‘寓教于礼’,就是把教育理念隐含在具体的礼仪形式之中。这种礼仪可以伴随你的一生,所以有‘人生礼仪’的说法,比方成年有成年礼,结婚有婚礼,人际交往有交际礼,乡人聚会有乡饮酒礼,人死了有丧礼和祭礼,国与国交往有聘礼等等,把这套东西变成一个社会规范,这个社会风气就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尽体现于具体的形式中,所以《礼记》说,“礼者,因人之人情为之节文”。彭林举例,父母双亲去世,人虽然不在了,但是彼此的感情还在,所以子女每逢季节转换,或者岁末的时候,应该通过祭祀的方式来追思自己的亲人。祭祀的时候要诚敬,应该“事死如事生”,要像侍奉生者那样侍奉死去的亲人。《论语》上说,对待父母至亲,要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这是为了培养子女与父母之间的亲情。

  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恢复繁琐的古礼,“恰恰相反,是主张在保留传统祭典精神的原则下,删繁就简。”礼仪并非形式越繁琐越好,孔子说:“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可见孔子主张形式要节俭,内心要诚敬。“但孔子是说要‘俭’,而不是说要‘无’,最核心的形式必须保留,否则就不成其礼。”
  儒家还特别强调人内在的德性,《礼记》上说, “德辉动于内”,“理(礼)发诸外”。内外俱修,才是一个君子。
  奥运会烙上中国印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中国文化的核心是“礼”。因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中华民族也随之礼崩乐坏了。
  “无礼”的中国是焦虑的,因为2008就要来临了。“2008,我们将以一个什么样的形象展现在世界面前呢?”“礼仪之邦”——记者在采访到的有识之士都不约而同地这样认为。
  一直主张礼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的彭林先生认为,人文奥运向世界展示的当然是中国民族传统礼仪。那是中华文明最精华的体现。
  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王殿卿虽然并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礼,但他赞同“礼是比较重要的,有朋自远方来,奥运应该倡导以礼为核心的行为和演出”。
  大家都在期待着通过奥运会再现一个东方的礼仪之邦。然而,与此同时,彭林也担心国人对传统的热衷会因为奥运的结束而淡去。“要知道,非典如此沉重的代价都无法让国民改掉随地吐痰的陋习”。
  王殿卿的看法则有不同,他认为,现在的中国文化热,不是因为奥运,所以不会因其结束而淡去,“奥运只是展示文化,解决不了文化的承传与发展”。
  “过去的一百年,中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破坏了自己的礼仪。一百年后,发现外国东西解决不了中国问题,让中国发展起来,必须走自己的路。”
  古礼的扬与弃
  走自己的路意味着对自己的文化进行新的选择。
  西方文化或许不能解决我们的问题,但它提供了多一种选择。

 
编辑:翎翾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7-02-07


2007年01月(《小康》)


2007年02月(《小康》)


2007年03月(《小康》)


2007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