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7年02月《小康》
  栏目:封面故事
重塑礼仪之邦

★文 /采写/《小康》记者 郭芳

     优秀的传统是有生命力的。适当的时机必绽放光芒。

  2006年11月9日,在瑞士日内瓦,陈冯富珍当选为世界卫生组织新任总干事。在宣布当选结果之后,陈冯富珍女士以中国人传统作揖的方式向在场的人表示感谢。
  事后接受记者采访时,陈冯富珍女士解释,之所以选择作揖的方式,“因为我是中国人,作揖又是中国的传统礼仪。”在那样一个场合,她认为用作揖这种方式比较恰当。而另一方面,确实也无法与全场所有的人一一握手表示感谢。
  这是中国首次提名竞选并成功当选联合国专门机构的最高领导职位。这一天对于中国人来说,有特别的意义,而传统礼仪的出现,无疑从心理上强化了这种特别意义。
  但在过去的一百年,古代经典中的“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几乎消逝怠尽。
  民族形象的自我损毁
  中国“礼仪之邦”的民族形象早已不复存在:中餐馆永远比西餐馆嘈杂,公共场所里永远有高分贝的嘈杂声;北京的马路越修越宽,堵车却越来越严重,强行超车、加塞是司空见惯的现象;公交车站,我们没有有序上下的习惯,没有主动让座的习惯;我们习惯了随地吐痰、践踏草坪、蹲踩公共座椅、衣冠不整、行为懒散、满嘴脏话……
  2006年9月22日,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公布了从网上征集的10类“中国公民出国(境)旅游常见不文明行为”:乱丢垃圾、坐公交车抢座、排队加塞、大庭广众脱鞋脱袜赤膊袒胸、吃自助餐多拿多占、遇有纠纷恶语相……
  在“文革”的十年里,粗俗是光荣的,举止粗鲁,说话粗野,成了无产阶级的“本色”。然而,“我们由此生活在了一个没有礼的社会。殊不知,大凡文明一点的国家都是有礼仪规范的,没有礼的社会是失范的社会,是有问题的社会。” 清华大学的彭林教授认为,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国人的形象应该是彬彬有礼的,但现在的情况显然不是这样。
  在欧盟整体对华开放仅仅一个多月的时候,法国媒体就有报道称:如何解决蜂拥而至的中国游客带来的新问题,如不遵守公共秩序、不讲卫生、损害公物等,将是法国社会未来面临的重大挑战。外国人眼中的国人形象由此可见一斑。
  古人的礼乐教化
  在《小康》的采访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承认这样一个事实,现代人远不如古人有礼。而没有礼的社会终究会失范。

 
编辑:翎翾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7-02-07


2007年01月(《小康》)


2007年02月(《小康》)


2007年03月(《小康》)


2007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