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7年01月《小康》
  栏目:生活
行走“天府”

★文 /郭芳

  休闲之于成都,是从市民生活中长出来的城市气质,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

  2006年11月23日,北京天气阴冷,报纸上提醒市民提防抑郁症。专家说,阴霾天气容易致人抑郁。
  一个星期之后,记者赶往一个常年与阴霾相伴的城市——成都。但那绝不是一个抑郁的城市,2006年年初的时候,她才刚被评为“全国最有幸福感的城市”。现在,她被《小康》的读者和专家评选为“全国最休闲的城市”。那里的人们正在全力打造一个“休闲之都”。
  阴霾无法谋杀这个城市的休闲和幸福。休闲之于成都,是从市民生活中长出来的城市气质,就像空气一样,弥漫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所以她的休闲首先是满足市民的,外来旅客在不知不觉中被她所感染,然后成为她的俘虏,以至于丧失了最后的发言权。
  所以,才有了张艺谋那句著名的广告语,“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离开的城市”。
  锦里——浓缩的成都
  “锦里”是一条集中展示巴蜀民风民俗和三国蜀汉文化的民俗休闲街,锦里的左侧是比锦里著名的武侯祠。如果说武侯祠是游客到成都的必游之地,那么锦里也因此顺带成了必游之地。
历史上的锦里曾经是秦汉三国时期成都织锦、售锦最著名的街坊,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是西蜀史上最古老、最具商业气息的街坊,名副其实的“西蜀第一街”。
  为再现昔日的民俗风情,成都武侯祠于2001年夏复建“锦里”,历时三年,打造了现在外地游客熟悉的“成都版清明上河图”。三国、秦汉文化是锦里的魂,明、清时期传统川西古镇的建筑风格是锦里的貌,街道遍砌青石板,青堂瓦舍鳞次栉比,在这条蜿蜒曲折约350余米的商业街上,设计者企图将3000年成都人生活的原貌浓缩其中:传统的茶馆、客栈、酒楼、戏台,地方风味小吃、经营“三国菜”的餐厅、工艺品、土特产,当然还有现代的酒吧和咖啡座。


  游锦里一定要在夜里。夜色之下,都市的现代化逐渐隐去,锦里街上的大红灯笼亮起来,西蜀史上最古老的商业街再现昔日的辉煌。记者在夜幕降临之后踏上青石板小路,与街上游人一起享受着一天中最后的休闲时光,幸运的,还会遇见出来打更的,品三国菜、尝“好吃街”的小吃、旅游购物、休闲娱乐、甚至是纯粹的怀旧……夜色下的繁华锦里,为外地游客了解成都文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窗口。
  茶馆——本质的成都
  但真正的成都文化、成都市民化的休闲不只在锦里,它在成都的每一个角落。譬如传统的茶馆,还有创新的农家乐。
  记者随便在街上采访的10个成都市民中,答案基本类似:成都是生活最好的地方,物价便宜,多的是好吃好耍的玩意儿,生活得安逸、巴适,为什么要离开成都呢?
  泡茶馆、打麻将、吃火锅、农家乐……成都人的巴适生活让外地人羡慕不已。
  成都人爱喝茶、嗜茶如命,但成都人其实爱的是茶馆。真正的老成都从早到晚,都对茶馆情有独钟。因此,成都的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发展至今,成都大大小小的茶馆已有3000多家,从豪华的高档时尚茶楼到质朴简陋、专供市民们休闲的老茶馆,一应俱全,一年四季生意兴隆,全国绝无仅有。
  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在成都的大街小巷,还是在远郊闹市,那些平民化的老茶馆几乎是无孔不入。“或当街铺面,或巷中陋舍,或河畔凉棚,或树间空地,三五张方桌,十数把竹椅,再加上老虎灶、大铁壶(或大铜壶)、盖碗茶具,也就成了市井小民的一方乐土。”想起了易中天的《读城记》,他在其中对成都茶馆文化的描述可谓入木三分,“三教九流,会聚一堂,不讲等级,勿须礼仪,大家便都很自在:或喝茶聊天,乱摆一气;或读书看报,闭目养神,互不干扰,各得其所。话可以随便说,水可以尽管添,瓜子皮不妨满地乱吐,想骂娘就大骂其‘龟儿子’,岂不快哉.......本来嘛,喝茶,又不是上朝,何必要那么一本正经,行礼如仪?”眼下看到的,没有比这更恰当的描述。


 
编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7-01-31


2007年01月(《小康》)


2007年02月(《小康》)


2007年03月(《小康》)


2007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