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6年11月《小康》
  栏目:小康话题
美国人如何从不快乐到快乐

★文 /肖震宇

  消费主义、个人主义的兴盛,是美国1980年代中后期的泡沫经济带给社会的产物。到了1990年代后期和21世纪初,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美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从推崇个人主义转向回归家庭。例如人们不再以工作或挣钱放在生活的第一位,而是注重自身内心的安逸。有的人甚至会为了不牺牲和家庭成员相处的时间,放弃晋升到更高职位的机会,或者从竞争激烈的大公司中辞职,选择离家较近或竞争不太激烈的小公司工作。
  由于美国社会的价值观开始倡导回归家庭,夫妻之间的离婚率降低。家长给子女以更多的关注,让青少年在家中能够感到更多父母对他们的爱,青少年犯罪率也得以下降。子女对老人的照顾也更多,有的家庭还把老人从养老院带回自己的家。这一系列社会价值观的改变,使得整个美国社会的青少年、中年、老年各阶段的自杀率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因此,社会价值观由极端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向注重家庭和关注自身内心充实等转变后,自杀率也会下降。
  另外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当一个人感到绝望的时候,往往会选择自杀。而日常生活、工作中日积月累的疲劳和压力,会让人产生抑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注意危机的干预和处理,而对于抑郁症,则往往不易察觉,不能防微杜渐。此外,神经类药物,如酒精、毒品、致幻剂等等,也会让人丧失自我监控能力,产生绝望感,发生自杀或伤害他人的行为。
  美国在1980年代中期到1990年代中期,抑郁症患者的数量一直居高不下,这也是导致美国在那一阶段自杀率高的微观因素。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宏观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也是美国对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力度加大:社区干预、家庭治疗等社会心理支持的加强,高选择性、低副作用的抗抑郁新药的诞生等等,也为降低自杀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美国自杀率变化的趋势,也为我们国家如何提高国民幸福感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首先是“国泰民安”。如果国家政局动荡、经济恶化,肯定会降低国民的幸福程度。因此在经济上,要注意发展、效率、公平之间的关系,防止经济的单一恶性发展,造成两极分化严重,民不聊生的局面。
  其次是在舆论导向上,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崇尚个人奋斗,体现个人价值等个人主义文化中好的方面,也要保持我们传统文化中注重家庭和个人内心满足的优良传统。对于过度的消费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或者愚忠愚孝等中西方文化中不好的东西,应当予以摒弃。

  对于个人来说,相比生理疾病,国家在国民心理健康上的投入也应当有所加强,如加强心理问题的关注和重视,加强医院心理科室的建设等。以前在里弄中有“居委会大妈”等类似从事社会心理干预工作的人员,如何在新的社区中建立和加强社会干预机制,培养社会工作人员,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小康》2006年第11期

 
编辑:赤子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7-04-26


2006年01月(《小康》)


2006年02月(《小康》)


2006年03月(《小康》)


2006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