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6年10月《小康》
  栏目:文化
换换位想想

★文 /云溪子

  七情之外,更有另一种情在人与人相处时不可缺少,那就是“体谅”之情。

  1565939197372606.png

  世人多感慨“人生易老天难老”。吾突萌奇想:天为何难老,而人生为何易老?毛主席有词云:“天若有情天亦老”。原来,天之所以难老,乃因其无情;人生易老,乃因其有情。人能为求不老而无情吗?否!人若无情,将不成其为人矣!吾虽老不悔“有情”。此乃一段浪漫的文学式议论。其实,天之难老,乃因其无限,迎不见其始,随不见其末。人生易老,乃因人生有限。不过,人之有情,确是人异于天地及世间万物之处。人之情颇丰富,儒家有喜、怒、哀、惧、爱、恶、欲;医家有喜、怒、忧、思、悲、恐、惊。各家之说有同有异,总括为“七情”之说。七情,不可谓少,概括也不可谓不周。然吾总觉得有一种情——“体念”、“体谅”之情,未在七情之中,起码,吾不知该含在七情中的哪一情内。

  也许,有人认为“体念”、“体谅”不在情之内,但吾以为此乃一种情,而且在人与人相处时不可缺少。

  工作中常有这样的事,事情发生了,当事双方均气不顺、心不平,看法多多,以致影响关系,不利工作。一次,单位有一个去江南办事的美差。领导想,某同志工作十分辛苦,也极少有机会外出,于是派其前往。不料这位同志不冷不热地说:如此美差,领导何不亲往!领导未露声色,心中却颇懊恼:此人为何如此不识好歹!那位同志胸中也不快:领导也太不近人情!原来,那位同志的母亲千里来探望儿子,母子多年未聚,他不愿在此刻离母外出。本来是一件好事,弄得大家都不痛快。

  这位领导一家在京,对千里思亲之情恐无深切感受。若换个位,站在那位同志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想,也许就不会派他外出了。同样,那位同志也换个位,自己若是领导,派这趟差意在何为,也就不难理解,当然也就不会冷眼相加了。

  还有一次,甲处长找乙处长谈工作。因事情有些急,甲处长风风火火。不料乙处长正准备出门,说了声:“我父亲有急事,回来再说吧!”扭身便走了。甲十分生气:什么急事能急过工作?太不分轻重了!于是对乙心存芥蒂。乙知后也十分不快,伤不在你身上,哪知疼痛!原来那日乙的父亲突发急症,需马上住院。若甲能换换位,定能体念乙之所为在人情之中。反之,若乙能站在甲的立场想想,对方是为了工作,于情况不清,多解释几句定会得到谅解。

  这样的事,在工作中俯拾皆是,在生活中就更多了。

  吾青年时离家进京求学,毕业后辗转口外、东北、北京多年,好不容易在京落脚。老家慈母早逝,父亲年近八旬,足未出百里之外,更未见过孙子。于是,余将老父接来北京一聚。儿、媳孝顺、孙子可爱,自有一番天伦之乐;京都名胜多多,景色宜人,当然别有情趣。可没过多少时日,父亲便张罗回老家,儿孙相劝挽留,他仍执意要走。余与妻均不解:难道我们有怠慢之处?北京不好玩?

  后来我们才知晓老父的心意。在京儿孙绕膝,天伦之乐融融,然大家上班、上学之后,老父一人在家,又语言不通,与坐牢差别不大;京城虽繁华,然车水马龙,时时喧闹,处处拥挤,哪似江南小镇,山清水秀,恬静优雅;京城人虽多,然左右不相识,更无往来,哪似在家乡三五老友或清溪垂钓,或茶馆谈天,情趣浓浓!

  若换换位,为老父想想,就不难理解他老人家的作为了。

  吾常暗忖:若遇事能多些“体念”之情,换换位站在对方立场上想想,那将会增添几多相互体谅,减少几多不和谐!换位思考并不难,却为何常常难以做到呢?吾不止一次问自己,思来想去,力图找到些许答案。

  吾以为,不知是天性,还是一种思维习惯,人在世上总有一种“内向力”,总希求万物皆备于我。欲他人为我所用者众,愿我为他人所用者鲜;企他人知我者多,求我知他人者寡。及至为人处事,总以为自己为最善、最上,用己之尺度量他人之长短,极少以他人之衡来权自己。更有甚者,总企求用己之面貌复制他人。不是吗?父母在用自己的面貌、标准复制子女,老师在用自己的样子复制学生。自己深沉内向,则要子女、学生像小大人似的。学生、子女若是活泼些,则被指责为“疯疯癫癫”。反之,自己活泼外向,则要求子女、学生也风风火火、爱说爱唱。若子女、学生内向些,则被指责为“闷葫芦”。父母、师长如此作为时,恐根本没想过子女、学生的感受。

  因此,吾以为,要做换位思考,多具“体念”之情,仅仅从方法上去改变,是难以持久、自觉的,必须跳出自我中心,做到时时、处处心中不仅有自己,也有他人。贤者更应先有他人,后有自己。做到这点,方能遇事想想他人。

  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了几千年。在文革风暴中被狠批了一阵子,说此论是“阶级斗争熄灭论”、“敌我不分”,“放弃专政”。其实,吾以为夫子所言,本为处理人际关系,主要不在为政。按常理而论,这是一个人应该做到的,总不能过错都推给他人,脏水都泼到人家门口吧!

  不过,吾以为夫子此语虽然在理,却仍有些以我为中心的味道。是否施于人,仅以己之所欲与否为准,不是以我为圆心么?若再前进一步,境界就更高一层了。是否施于人,不仅要视己之所欲与否,还应换位想想:若我处于对方位置,是否所欲。倘能如此,则既以己之好恶为念,又从对方的实际出发,岂不更善!

  有人说趋利避害、为己着想是人之本能。果若如此,那么体念别人、替他人着想,则是高于本能的理性了。吾以为,人之所以为人,主要不在其本能,人之本能与其他高等动物几近。理智、人情等本能之上的东西,乃人与其他高等动物的重大区别。多一些体念他人之情,多一些为他人着想之理性,是向“真人”大大进了一步。

  睁眼所见,人与人之间——亲人之间,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等等,许多芥蒂、不和、矛盾、常因不体念、体谅对方而起。若大家都多些体念之情,遇事换位想想,多以他人为念,我们的生活、我们的社会,定会增添许多和谐。“人生易老天难老”,那是没办法的事。然让有限的人生更高尚些、更有意义些、更多情些,却是“事在人为”。希望他人体念你吗?你先去体念他人吧!人互为念,生活定会更加美好和谐。

《小康》2006年第10期

 
编辑:田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6-10-16


2006年01月(《小康》)


2006年02月(《小康》)


2006年03月(《小康》)


2006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