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6年05月《小康》
  栏目:中国小康指数
社区医院:“理想”遭遇“现实”之惑

★文 /《小康》记者张志 实习记者李姗

  对社区医院缺乏信任、从业人员服务不到位、硬件设施不完备、以及现行的医保政策制约了社区医院的发展,与大医院相比,其角色非常尴尬。

1565144225908442.jpg

到社区医院就诊的病人多数都是老年人(摄影/胡晓生)

  2006年3月初,两会代表为“看病难、看病贵”开出了新的药方——大力发展社区医院。同时,卫生部也表示,国家将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当前城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和“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突破口”。

  但据《小康》调查,48.2%的居民不愿意去社区医院就诊,62.3%的居民对社区医院服务不满意。同时,有近半数的社区医院表示效益不好或者亏损。

  “社区医院能在多大程度上解决当前医疗领域的问题还值得怀疑。”2006年3月底,在北京一个小范围医疗领域研讨会上,一位研究人员对《小康》说。

  社区医院方便但质量不高

  在北京市朝阳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者遇到了62岁的吴大妈,她住在东城区,因为患有高血压,需要长期服药治疗。王大妈说:“实行社区医院首诊制后,我去朝内市场买菜的时候就能顺便去看病了,这样看病和买菜一样方便,非常好。”

  同样来社区医院看病的王老先生则表示:“社区医院人少,大医院人太多,看病特别慢,比如去协和医院,上次我做个麦粒肿都不能立即做,必须要交加床费。如果是正常排号更不知道得排到什么时候了。”

  《小康》在采访中发现,到社区医院就诊的病人80%以上是老年人,而更多的被调查者则认为社区医院带来的好处并不明显。

  “所谓久病成医,我对自己的病情已经很了解,但社区医院那个学生模样的医生左看右看,就下不了判断,我就告诉他我去几家医院的检查结果,以帮助他判断,他才敢开药给我。” 一位受访者这样描述他在某社区医院的经历。

  建设社区医院的目标是“小病到社区医院,大病到大医院”,也就是双诊制。但一位受访者担心,社区医院的全科医生能否作出准确的首诊,“而且社区医院的医疗设备也太简陋,有些病我怕他们查不出来。万一漏诊或误诊,不但不能省钱,可能还会把命搭上!”

  “老百姓不愿意去社区医院看病,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担心看不好,质量不高。”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李玲说。

  社区医院受制于“以药养医”

  由于对社区医院信任度不高,前来社区医院就诊的居民十分有限,医院的收入也就受到很大影响。

  “目前社区医院最大的困难还是资金的问题。”朝阳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姜国栋表示“医院几乎每年都要负债。” 他说,现在医院职工的平均年薪在25000元左右,每年的工资总支出在600万左右,一年的职工医疗费在100万以上,再加上硬件设备,一年的总支出将近2000万元。

  “国家每年拨给我们的钱是400万元左右,只占医院总支出的20%左右。”姜国栋说,医院每年的营业收入约1200万,差额部分需要医院自负。因此“创收”仍然是各家社区医院必须考虑的问题,“现在政府的投入只能保证该中心离退休人员的经费,而现职人员的经费基本上还要靠创收”。由于补偿经费不足,他们只能从药品和医疗上找一些服务费用,“如今该中心每年药费收入仍占全年总收入的70%以上”。

  虽然现在各地政府都增加了对社区卫生的投入,但仍是杯水车薪,大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仍在“以药养医”的漩涡中打转。而只要是社区医院还在实施“以药养医”,社区医院里的医生就会和大医院里的医生一样,想方设法提高“卖药”收入,结果就是药价被继续提高,医疗费用继续上涨。当社区居民发现社区医院里的医疗费用尤其是药价依然和大医院一样高的时候,他们就会抛弃社区医院。

  一位专家说,社区医院和一般公立医院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相同的,它们都在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医生同样承担着推销药品、推荐高价检查化验的任务。要改革和完善社区医院,就需要解决政府的投入、监管与医院管理体制这三大问题。如果这三个问题不解决,无论平价医院还是社区医院都难以成为改革的路径。

 
编辑:田苑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6-05-27


2006年01月(《小康》)


2006年02月(《小康》)


2006年03月(《小康》)


2006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