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6年01月《小康》
  栏目:封面文章
十个“五年计划”的10大经验

★文 /高辉清

  西方人研究历史,喜欢将公元1500年作为一个重要的分界点。原因在于在其后的500年内,世界上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在东方,曾经称雄世界1000多年的中国的国际地位开始急剧下降;二是在西方,先后出现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即出现了所谓的“现代社会”。

  相对于500多年的漫长岁月,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多年历史可能显得有些短促。但是毫无疑问,这短促的半个多世纪将在中国历史上甚至在世界历史上也将留下浓重的一笔。2004年,在国际石油价格创出近20年最高记录的同时,世界经济增长不仅没有象过去陷入滞胀泥坑,相反还出人意料地创出了近30年的最高记录。中国以一个发展中国家的身份,扮演了一个世界经济“火车头”的角色,成了创造这一奇迹的头号功臣。以至于英国经济历史学家麦迪森说,对中国的崛起,我们不应该感到奇怪,因为它只是在回归历史上习惯性据有的霸主地位而已!

  今天,人们正在兴致勃勃地谈论着“十一五”规划,正在憧憬着2020年人均GDP翻一番远景目标的实现。我们不妨回过头,重温一下从“一五”到“十五”这50多年的经济发展历史,评价一下其中的得与失,也许能对中国经济腾飞的轨迹有一个更全面的了解,也能为“十一五”规划的实现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十个“五年计划”的10大经验

  尽可能不受非经济因素影响

  是促进发展的前提

  在计划经济时期,“一五”计划(1953〜1957年)因为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缺乏经验,实际上是在”一五”时期的第三年中,即1955年7月30日,才被提请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应该说,”一五”计划制订的目标虽然不低,比如说,在5年内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6%,其中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但由于它几乎是惟一的在计划经济时期没有受到非经济因素巨大冲击的”五年”计划,甚至提前一年就得以实现了,执行效果在前5个”五年计划”中几乎是最好的。

五年计划.jpg

  而到了1978年,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从而使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那以后的长达26年时间内,我国经济不仅保持了9%以上的平均增长速度,甚至2004年成为世界经济的惟一火车头,2005年则与美国共同构成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双子星,从而创造出了”中国奇迹”。

  正确的改革

  是推进经济发展的最大动力

  在前10个”五年计划”中,只有两个五年计划时期,经济平均增幅达到了两位数:一是”六五”(1981〜1985)时期,二是”八五”(1991〜1995)时期,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8%和11.6%。而这2个五年恰恰是中国的两个改革高潮时期。其中,”六五”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重点是农村改革。根据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三届四中全会的精神,农村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迅速发展,农民收入迅速增长。这也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一次农民收入增幅超过10%的五年时期。到1983年,农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就降到了60%以下,标志着农村基本解决了吃饭穿衣问题。到了1984年,我国GDP增长达到了有史以来的最高水平15.2%。

  “八五”时期,经济增长除了第一年为9.2%之外,其他四年均超过了10%,这在中国的历史上绝无仅有。经济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1992年初邓小平的”南巡”。正是这次南巡使得原本有些停滞的中国改革迸发了第二次高潮。在这一年政府放开计划分配生活必需品的制度,除了西北的少数县份还没有取消粮票之外,全国其他地方的凭票证供应制度都被取消,长期沉淀在农村的富裕劳动力一下子被激活,而开发区建设和工业企业的快速发展,又带动了房地产的升温,进而带来了能源、原材料和基础产业投资的热潮,带动了产业扩张,真正达到了”一步走好,满盘皆活”的效果。

 
编辑:赤子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6-01-05


2006年01月(《小康》)


2006年02月(《小康》)


2006年03月(《小康》)


2006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