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5年09月《小康》
  栏目:社会聚焦
河南失业大学生状告基层政府 包办转引导,就业难题考验执政能力

★文 /陈奕君

  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这里到底有没有政府的责任?作为这起案件的胜诉者,当地政府的胜诉有着完全正当而充分的理由:有省政府的文件规定,有当事人白纸黑字的书面“凭证”,胜诉似乎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固然,在“市场自行调节”、“按经济规律办事”等条件下,作为“有限政府”而非“全能政府”的当地政府有自己的苦衷:政府部门空缺岗位的僧多粥少、边远山区的人才缺乏、大学毕业生对岗位和薪水的过高期望值等等一系列问题都是影响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种种原因。而这些问题,都不是靠政府一方所能解决的。

  从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就业难”不是简单的“人多岗少”,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方面是怀揣毕业证书多年找不到工作的无奈与尴尬,一方面是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和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对人才的求贤若渴。因而,有一点可以肯定,作为政府,有责任在现有教育体制下,克服市场的局限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为大学毕业生进行就业引导和就业准备。

  基层就业:良性互动是关键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今年7月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有关政策意见。这从诸多方面为大学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政策性保障,但怎样使这一政策能真正落实到位,还有许多具体工作要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用市场经济手段来激励人才到西部县乡基层工作,是各地职能部门做好这一工作的关键所在。

  要真正把这项政策落实好,让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后无后顾之忧,需要相关各方面共同努力,互相协作。就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现状来看,大学毕业生就业涉及了学生、高校及社会三个方面。任何一环脱离,都会给就业带来不利影响。如果意欲单纯地指望政府提高就业率,而不重视学生素质的培养、教学水平的提高,那完全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

  目前,学生和用人单位是双向选择,国家不包分配,政府只负责宏观调控,其职能范围比过去缩小了。要想切实提高就业率,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学生、学校、政府三方必须形成互动。一方面,毕业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否则难以在激烈的双向选择的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因而,只有学有所成,具备真才实学才会被用人单位认可。另一方面,高校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式的运用、教师水平的考核等方面要面向社会,面向实际。

  同时,作为政府,应在学生的就业引导,强化就业服务方面多动脑筋,鼓励基层用人单位多吸纳高校毕业生,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注重发挥高校毕业生的特长,根据他们的服务意愿和专业特点,为他们充分施展才华创造有利条件,妥善安排好他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满腔热忱地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和问题。

  其实,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并不是中国的“专利”。在俄罗斯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因高校教学质量无保证、专业设置不合理而导致的毕业生就业难现象。针对这一问题,一些西方国家的通用做法是,对大学生实行定向委培。大学生从一开始就接受某项具体的职业技能培训,等到毕业时就已经是一个熟练工了。在美国,高校都设有专为高年级学生提供就业指导的专门中心。中心知道学生的兴趣,追踪了解他们的学习成绩,再根据各人情况将他们推荐给不同的公司。

  西方国家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参考。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上,只有政府、毕业生和高校三者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严峻形势才能得到缓和,不再出现大学生因找不到工作而把政府当成被告推上法庭的尴尬局面。也唯有如此,面向基层就业才能成为千千万万个大学生毕业后持续并快乐的选择。

《小康》2005年第09期

 
编辑:翎翾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5-09-19


2005年01月(《小康》)


2005年02月(《小康》)


2005年03月(《小康》)


2005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