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5年09月《小康》
  栏目:社会聚焦
一场姗姗来迟的改革

★文 /颜剑

  成本问题导致昌图改革滞后。不过,在昌图县万般无奈之下进行改革之后,成本问题似乎已不能成其为理由。截至记者发稿时,该县对下岗分流人员并没有任何清欠工资和补偿行为,就是改革后在岗的人员应由财政拨款的工资也没见踪影。

  这样的现实多少让人感到无奈。

  163个与136个

  昌图县在推迟改革近10个月之后,把原来铁岭市26号文中规定的人员定岗条件“2004年2月20日前单位在编的正式职工”改为了“2005年1月31日前各单位经县人事、编制部门同意调入或安置的正式在职职工。”

  在铁岭市已经冻结了改革前的事业单位编制之后,为何昌图县又能改变其人员定岗时间,值得深思。不过仅从数字上来说,昌图县这次改革应该是成功的。按照铁岭市批准的机构和人员精简数量,精简比例都在46.1%,在编人员(不含教育系统)精简1545人。按照人均工资一年1万元计算,这都可以使得每年财政支出减少1500多万元。

  昌图县在铁岭市批准的改革方案基础上,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减编。在铁岭市24号文中,铁岭市核定昌图县涉农类的编制数为1579名,其中财政供给编制数为1065名,经费自理的编制数为514名。而在昌图县编制委员会下达的《昌图县乡镇事业单位编制分配表》中,涉农类编制总数则精简到了1416名,财政供给编制数为902名,经费自理的编制数为514名。对照铁岭市与昌图县的两份编制核定数额表,可以清晰地看出,昌图县在铁岭市核定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精简了财政供给编制数163名。

  如果没有后面所发生的事情,这163个编制的精简,也许就要成为显示昌图县改革的决心和力度的亮点了。而改革过程中所发生的事情,却是昌图县始料未及的。正是这163个编制,成为那些在这次改革中分流的136名大中专毕业生们所质问的焦点。

  这136名分流人员之所以在历次上访中屡次强调他们的“大中专毕业生”身份,首先,是由于他们认为自己都是在涉农的事业单位工作,其次,根据《辽宁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办法》的第十三条规定:“各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有计划的吸收大、中专毕业生,对分配到乡镇的大、中专毕业生,由县人民政府人事、财政部门核准解决人员编制和经费。”在他们看来,实际上在改革过程中并没有真正遵守这项规定,反而是许多不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和条件的人员上岗了。诸如“开车的、做饭的、文盲”等人留岗。王利田说:“如果是在同等条件下竞争下岗了,无怨无悔,但改革的结果却使得没有相应资格和条件的人员上岗了,这是谁都无法接受的。”

  在经历了4个月的县、市、省的上访之后,县里有关人员针对这个问题对他们进行了这样的答复:“这163个编制,就是为了那些该上而没有上去的人而预留的。”

  这样的答复,不禁让人对这场改革的效果和方法产生深思。

《小康》2005第09期

 
编辑:翎翾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5-09-19


2005年01月(《小康》)


2005年02月(《小康》)


2005年03月(《小康》)


2005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