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4年10月《小康》
  栏目:社会
融合提上议事日程

★文 /赵奕

小康2004.10_页面_42.jpg

小康2004.10_页面_43.jpg

小康2004.10_页面_44.jpg

  随着最后一批三峡外迁移民工作结束,迁入地政府的首要工作,也从把移民接受下来、安置好,转变为让移民生活安定并富裕起来。外迁移民与当地社会的融合问题,需要提上议事日程。

  中国正在长江三峡修建的水利工程耗资2000亿元人民币,其首要目的是利用峡谷地势防洪,第二是发电。三峡大坝将使长江中游防洪能力从十年一遇提高到百年一遇,建设难度有目共睹。而随之带来的百万移民,有报章更评价为“世界级难题”。

  三峡移民工作,早在1985年已开始在重庆地区进行试点,1993年正式实行。当时国家计划将所有移民“以土为本、就地后靠”安置,但随着移民工作的逐渐推进,外迁移民的数量开始逐步增多。

  据长江水利委员会的调查,三峡库区开垦历史较长,存在人多地少的矛盾,垦殖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00%,“凡是能开垦的地方都被祖先开垦出来了”;其次,勉强开垦的土地,海拔高、土层薄、肥力小、灌溉难,无法满足移民致富要求。在这个情况下,依靠原有土地安置数以百万计的移民很不现实。

  在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以后,政府在移民工作中开始考虑脆弱的生态链条对人口的承载能力。而面对大量的水土流失,专家也指出,“三峡地区安置不下这么多人。”移民思路就此作出重大调整。在1999年5月召开的三峡工程移民工作会议上,国务院正式通过“鼓励和引导更多农村移民外迁”的政策。

  经过与长江流域及东部沿海地区的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11个省市协商,同意将重庆市和湖北省的12.5万三峡库区农村移民(2002年又增加了2.5万人),向这11个省市及重庆和湖北的非库区县外迁。跨省域的移民工作拉开帷幕,移民难度成倍增加。

  “三峡工程建设能否顺利进行,难点在移民,关键也在移民。”中国国家领导人在各种讲话中,把移民工作的重要性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三峡移民分四期进行,贯穿整个工程始终。到2009年三峡工程竣工时,离开故土的移民数量将达到120万人,其中近14万三峡库区农村移民,向长江流域及东部沿海地区的11个省市和重庆、湖北非库区县外迁。

  而随着最后一批三峡外迁移民工作结束,迁入地政府的首要工作,也从把移民接受下来、安置好,转变为让移民生活安定并富裕起来。然而这一转换过程中,仍有许多细节在政府关照的范围之外——

  三峡移民外迁到经济更加发达的地区,他们与当地社会的融合问题,需要提上议事日程。

  外迁移民的原则

  关于移民外迁,世界银行有一个原则:移民外迁后的生活不应比搬迁之前差。但中国目前的状况离该标准相差较远,在建国以来约1500万水库移民中,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尚有1000万。用水资源专家马军的话说,移民返贫问题是“大型水电工程的硬伤”。

  所以在中国,虽然对三峡水电工程带来的生态与环境问题尚有不同见解,但对库区移民的贫困问题以及连带而来的社会安定问题,各界意见一致。作为中国最大的水电工程项目,三峡外迁移民的安居乐业,一方面体现了中国政府运作特大型工程的能力,一方面也是维持迁入地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峡移民的外迁对政府能力提出的“挑战”,在前期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选点难。从移民流动的趋势看,移民一般不会往生活生产条件比原居住地差的地方迁移;但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多地少的大国,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往往早就人满为患。要为众多的移民找到一个生产生活水平与原来大致相当的地方,相当不容易;

  其次是外迁的花费多。外迁安置与库区安置相比,至少要增加外迁试点费、搬迁费、生活用品及生产工具配制费等等;

  最后,移民故土难离的心理情结重,让农民甘心背井离乡是一件相当艰难的工作。况且,三峡移民的思乡之情还不同于其他移民,他们的家乡是一片汪洋,这种心理上的失落非常大。

  事实上,移民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学者魏沂曾说,通过移民这个窗口,我们几乎可以看到一系列关涉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大问题:公平或平等问题,发展问题,地区差距问题,社会稳定问题,生态问题等等。

 
编辑:相遇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4-10-01


2004年01月(《小康》)


2004年02月(《小康》)


2004年03月(《小康》)


2004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