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4年10月《小康》
  栏目:社会
江村:标本七十年

★文 /秦俊勇

  标本的意义

  “最近一次是日本北海道大学的造访。”姚富坤说,自从江村出名之后,几十年来,不断有世界各地的人前来参观考察。老姚在开弦弓村村委会工作。他说,来的人大部分是学校的。村里经常会有学生、老师模样的人出入。对此,村里人已视为生活的一部分,见怪不怪。

  老姚对外职务为农机站站长,但却相当于村里的“公关部长”,外人拜访,都由他出面接待。在他接待的程序里,第一道程序几乎是永久不变的。首先要带客人参观设在村部的一个展览室。这里陈放着费孝通各时期访问江村的照片。门的左右挂着几块牌子,上写“吴江市江村研究中心”、“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江村研究所”、“上海大学文学院教学研究基地”。

  房间里很干净,没有一丝灰尘,可见平时维护很好。房中间有一大玻璃陈列柜,陈列着未来15年江村的现代化规划。那是1996年为纪念费孝通访问江村60周年,吴江市特意为江村设计的。

  彩色的沙盘里,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层次分明。“基本没有按照这个规划来,如果都是别墅,那要占去多少土地啊!”老姚说。

  江村刚刚经历了“撤乡并镇”,与隔壁的一个“小兄弟”合并。对于合并后的江村,老姚烂熟于胸,“我们这里有25个村民小组,2940个人,780户人家,3075亩耕地。”一连串数字像豆子般倒了出来。

  “主要收入来源是工业,90%靠工业,10%靠农业,农业主要是粮食,养蚕,养殖业。”他介绍情况有点像小学生背书,眼睛不眨,嘴巴不停,好像这些话早就放在嘴边,随时等候往外倒。

  江村目前有10家私营企业,年产值最多的在千万元以上,最小的也有几百万元。其中一些是乡镇企业改制而来,另外的是个人投资建设的。费孝通的姐姐费达生开办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家蚕丝厂,现在也被转制卖给私人了。

  除了规模较大的私营企业,江村也有很多的家庭作坊——几台机器,家人一起劳作,产品外销至国内各地。

  从这个角度看,江村——这个“苏南模式”的发源地,20年后,已经不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标本作用。

  生活在“标本”中的人

  在外人面前,老姚总是不遗余力地介绍这个标本村落。却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这个“标本”中的一员。

  老姚今年51岁,从1975年至今,一直在农机站工作。近十年中,他一直为两件事费心。

  第一件事是盖房子。农村里最讲究的就是“建房”,没有房子,就谈不上发展。老姚也未能幸免,1994年,花了8万元,盖了两层小洋房。

  “那几乎花了我所有的积蓄。”如今,已经享受天年的老姚扳着指头说。“累死了!”是他对盖房子的最后总结。从此以后就再也没想过盖房子。

  房子了结了老姚一桩心愿,但随之而来的是他的第二个心愿,女儿嫁人。

  原先在江村,重男轻女的思想根深蒂固,历史上时常发生溺婴的事。其结果男女比例失调,男性越来越多,女性越来越少,只好从别的地方“进口”女性。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

  上世纪80年代后,男女的比例开始平衡,甚至女性的比例大于男性,进入21世纪,江村又开始“进口”男性。老姚的女婿就是“进口”的。

  为女儿结婚,老姚花了9万元,比盖房子花的都多。装修房子,购置车子(摩托车),前前后后让老姚花得心疼。光请亲戚朋友,就摆了三天的酒席,众宾客也吃了三天。

  眼见村里的攀比之风日盛,老姚也没什么办法,只能“随波逐流”。9万元,在村上已经是少的了。别人家结婚,动辄10万以上,婚车非凯迪拉克就是宝马,一色的高档车。老姚租了辆别克,一天就用掉了1000元。

  其实在很多豪华婚礼的背后,都隐藏着极大的家庭经济危机,老姚介绍,很多新人结婚之后,就开始为还债务而忙碌,压力很大。

 
编辑:相遇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4-10-01


2004年01月(《小康》)


2004年02月(《小康》)


2004年03月(《小康》)


2004年04月(《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