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小康网 小康论坛 卡乐图片网 小康视频 小康直播 加入收藏 设为首页
  2004年10月《小康》
  栏目:社会
江村:标本七十年

★文 /秦俊勇

1572748760125756.jpg

小康2004.10_页面_32.jpg

小康2004.10_页面_33.jpg

  一切都始于偶然。

  1935年,费孝通来到开弦弓村,也就是后来著名的“江村”时,只想安静地住上一段时间。此前在广西大瑶山的考察中,妻子不幸遇难,而他也身受重伤。因而,回到内地后,他听从姐姐的劝告,来到这个太湖边上的江南村庄,休养疗伤。

  住得久了,闲极无聊,费孝通便开始留意起这个自己借居的小村庄。走街串巷,闲聊访谈之余,他开始记录这个村庄的点点滴滴。

  在当时,他的这种调查方式以及调查的内容,并不是学术界的主流。

  不久,费孝通赴英国留学。在赴欧洲的邮轮上,漫长孤寂的旅程,使他有时间把在开弦弓村的所见所闻,整理并汇集成册。

  抵达英国后,费孝通师从伦敦大学马林诺夫斯基教授。这是一位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人类学专家,是人类学奠基人之一。

  在与导师的一次闲聊中,费孝通谈起了在开弦弓村的调查。谁料,马林诺夫斯基教授非常感兴趣,仔细阅读了费孝通整理的材料之后,大为赞赏。

  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国际人类学界不再执着于研究异文化,开始关注本文化的问题,并提出了“社区”概念。而费孝通在开弦弓村的调查,正好符合这一研究方向。

  1939年,在导师马林诺夫斯基的大力支持下,《江村经济》在伦敦出版。这个以一个中国江南普通村落作为调查样本的著作,很快成为欧洲一些学院人类学学生的必读参考书。

  只不过,在出版时,费孝通给开弦弓村起了一个更易于记忆的名字——江村。

  因为《江村经济》的出版,费孝通不仅步入世界人类学著名学者行列,也于1981年时获得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的人类学界的最高奖──赫胥黎奖。

  而开弦弓村——“江村”,也从此名闻世界。直到今天,它仍被人们视作江南农村的样本。在随后对江村的研究中,费孝通又提出了一系列的农村工业发展模式,如“苏南模式”、“温州模式”。

  如今江村究竟如何?还是当年的那个小村庄吗?

 
编辑:相遇
来源:小康杂志
发布时间:2004-10-01


2004年01月(《小康》)


2004年02月(《小康》)


2004年03月(《小康》)


2004年04月(《小康》)